数字思政空间作为空间的一种特殊形态,现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场域,情感叙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重要手段,在数字思政空间中展现出全新特质,基于辩证视角加以分析,有助于全面科学地揭示出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发展趋势、客观规律和实践需求。
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科学内涵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叙事是叙事主体以主流价值内容为基,以诉诸情感为导向,通过唤醒情感记忆,拉进情感距离,探寻情感共鸣,实现情感认同,最终实现与叙事对象沟通心灵、激扬斗志的重要叙事方法。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以数字空间为全新场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叙事主体在数字思维驱动下,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情感诉诸为导向,对教育内容进行情感与技术的双重加工,进而与叙事对象建立深度情感连接、激发情感共鸣、增进情感认同,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育人实效的新型叙事过程和叙事手段。
从“守”与“变”的联结中把握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现实样态
数字技术与情感叙事的耦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把握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就必须理清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现实生存样态。
(一)数字化转型的守正支点
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从根本上说是围绕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的技术性转化与创新,其本质仍然是教育活动,始终坚守正确导向。其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数字化时代,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手段、方式、载体如何变化,都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小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必须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数字化转型的各环节。其二,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全面解构和彻底否定,而是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全面革新情感叙事的方法与手段,充分挖掘立德树人背后的核心价值意蕴,创新与立德树人的互动效应,提高立德树人成效。
(二)数字化转型的变革要点
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是全方位、深层次的转型升级,呈现出独具数字时代特色的现实生存样态。其一,情感叙事场域全覆盖。教育者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热点故事通过数字技术嵌入课堂;受教育者亦可依靠数字平台、应用或线上连线等方式随时进行情感交流活动。其二,情感叙事表达灵活化。数字技术的介入改变了传统以灌输式说理为主的表达方式,向情景式、沉浸式讲情转变,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叙事可以借助图文、图像、语音等数字介质,调动起受教育者的视、听、触觉,从而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叙事过程的互动性与体验感,使受教育者达到对教育内容及其背后所包含的价值观、道德标准等的内化与认同,最终实现由思想认识到实践行动的外化。
从“内”与“外”的交互中审视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风险隐忧
数字思维淡漠、数字素养不足、数字技术症结、数字空间环境秩序混乱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开展。
(一)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风险
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内在风险多体现在数字思维和数字素养层面。其一,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思维淡漠。部分教育者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叙事只是用来辅助其向受教育者传达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的一种教育手段,轻视情感叙事的作用。还有部分教育者存在思维怠惰,认为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涉及范围广泛,且需要以强大数字技术和数字基座为支撑,转型过程繁复,且部分高校和教师对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思政教学不了解、不熟悉,存在不会用、不善用的现象。其二,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叙事融合不深。教育者在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中面临着将数字技术与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整合的新要求,但部分教育者的数字应用技能及数字素养相对薄弱,对数字化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开展难以把控。
(二)数字化转型的外在风险
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外在风险多体现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空间环境层面。其一,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叙事应用症结。一方面,数字技术供给不足。当前数字技术区域化发展明显,部分地区数字技术供给不足,硬件设备建设滞后,存在数字鸿沟,严重制约着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有效推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风险隐患。数据和算法分析构成了数字技术的重要基础,但“人的主观愿望是决定看到信号还是听到噪声的关键因素”,客观的数据“也会因为主观意愿具有欺骗性”。像技术异化、算法黑箱等都会引起数据与客观事实不同程度的离散,消解人与数字技术之间的信任,不利于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开展。其二,数字空间环境秩序混乱削弱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实效。叙事渠道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叙事主体的全员化参与,使得海量信息在数字空间纷至沓来,削弱了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实效。数字空间信息泛滥解构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主体内容。数字空间中,信息向多向度、多层次传递,加之新媒体对信息筛选和过滤的能力较低,使得质量低下、没有营养的垃圾信息裹挟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叙事的主体内容,一旦被纳入叙事内容体系,会造成叙事内容失真、失效、失质。
从“上”与“下”的协同中探求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实践进路
情感叙事数字化转型在初步探索阶段显示出内在与外在的风险隐忧,这就需要从“上”与“下”的协同中探求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的实践进路。
(一)数字化转型的宏观规划
作为一项涉及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总体设计。其一,深化转型认识,推动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育人认知重建。要坚持以科学理论深化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认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先导,以“守正创新”作为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实践的核心要义,从政策理论角度推动数字育人认知重建。其二,打牢数字基座,强化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育人新基建。要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技术创新,稳步推进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育人新基建。以教育专网、“互联网+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等重要工作为抓手,加强统筹规划,按照“统一部署、分级实施、特色发展”的思路,加强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指导。同时,要注重打造多样化的数字平台和数字应用,构建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互联互通的高质量数据体系。坚持应用为王,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化平台的全域应用试点,不断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个性化需求。
(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导向
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不仅需要宏观规划,更需要高校和教师在微观层面实施践行,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叙事数字化转型成果落到实处。其一,以主体培育为指向,提高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育人新素养。高校要组织开展多形式、立体化、多样态的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整体数字素养水平。同时,教育对象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型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大数字平台的教育资源,提高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其二,以议题选择为旨向,选取数字思政空间情感叙事育人核心内容。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还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通过数字技术让中国共产党奋斗的鲜活事例场景化、可视化地呈现出来,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生动的音频,让学生在了解百年党史的过程中增强爱国情怀,于无声处润心启智。此外,注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支撑,讲透彻取得成就的内在原因,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心底产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等的认同。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