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精神是思政教育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要做好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开发与建设工作,继续发挥红色革命旧址的思政教育功能。北京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城区红色革命旧址保护工作,深入实施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充分运用京郊红色革命旧址资源,积极探索“革命旧址”视角下的思政育人新方法。
推进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工作
当前,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还存在旧址数量调查与实地考核不够全面、资源数据储备与分类不足等问题。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对主城区重点红色文物保护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借鉴和落实不足,对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重视程度仍需提高。
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红色革命旧址保护工作不断完善,是丰富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素材来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北京市在京郊红色革命旧址调查、保护与利用工作上多措并举,提高了对城区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发展的效率。一是系统部署对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统计调查工作,加快对革命旧址资源数据库的前期筹备。二是制定红色革命遗址资源的保护修缮规划,加强对配套保护设施的建设和日常维护。2024年10月1日,北京市地方标准《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防御指南》(DB11/T 2278-2024)正式实施,标志着以红色革命旧址为代表的文物保护与修缮进入制度化管理阶段。三是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调查、3D建模等新技术,通过对革命遗址、革命建筑、革命文物等进行全方位拍摄和扫描,实现对红色革命遗址的数字化保存。
加快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数字化建设
当前,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数字化建设程度不高,与主城区现有红色革命旧址的协调联系程度较差。具体表现为:京郊红色革命遗址距主城区较远且分布不均,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民众对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认知度较低、来访参观学习人数较少,特色的数字化体系建设较为落后,且可能产生与主城区已有的类似旧址同质化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将多媒体智能技术系统引入红色文化旧址数字化建设工程,同时积极鼓励有关单位加入红色革命旧址的信息收集与调查工作。例如,2023年北京市香山革命纪念馆先后推出虚拟展馆和数字展厅,东城区也推出3D全景云上数字展厅,将红色主题展搬上“云端”;2024年7月1日,北大红楼“觉醒年代”研学行暑期研学计划要求参与师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围绕北京或家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与实践展开调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群体中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因素,以多媒体形式围绕北京或;家乡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案例进行调研,有关资料将用于北大红楼数字资料馆收藏;北京市政府通过开展“寻访八大红色印记”之旅、建设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等活动,协调各区红色革命旧址单位等部门交流数字化建设经验,通过开发“红色革命之旅”游览线路来提升主城区与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联动性。这些举措有效拓宽了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数字化建设视野,同时提高了京郊各区革命旧址的知名度,为下一阶段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宣传、打造自有“红色品牌”提供了新机遇。
多维构建红色革命旧址的思政教育模式
当前,大部分红色景区与纪念馆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仍以“参观—讲解”的模式为主,对红色革命旧址自身的体系化探索和运用程度不足。虽然一部分学习基地引入了“布景还原”“换装游览”等创新的感受模式,但未能突破说教的桎梏。思政育人的实践不能单纯停留于理论灌输,必须要充分利用红色革命资源,拓展青年认识、了解“四史”的渠道,推动红色革命精神进一步融入思政教育实践的过程。
近年来,北京市联合各有关部门,通过采用红色革命遗址丰富教育内容、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等形式,建立了以红色革命旧址为依托的多维思政教育模式。以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首都各院校充分利用学校新媒体平台,宣传以北大红楼、宛平桥、卢沟桥为代表的知名革命旧址,由学校学院为单位组织师生观摩学习,让更多人了解红色革命旧址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育局牵头,邀请知名作家、导演、演员参与红色革命为背景的文化作品创作中,同时鼓励文工团、艺术团等民间部门进行创作,让更多人参与到红色革命精神传承过程中。北京市还通过组织开展课题立项、基金资助等形式,投入大量资源支持京郊红色革命旧址建设工作,以“产教融合”的形式加强思政育人与红色革命精神之间的主动联系,挖掘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遗址的历史内涵和实践价值,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革命旧址溯源、革命地图绘制等红色文化研究。
京郊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是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撑。继续推进京郊红色革命旧址融入思政教育,既能进一步完善北京市的思政教育主题实践体系,也能为各地探索地区特色的育人资源开发及支撑思政教育模式提供成熟的范本。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