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讲理】思政课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的价值意蕴、议题方略及实践路径

2024-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无疑从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宏大视野再次向全党全社会强调了改革开放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结合思政课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要求思政课要贯彻的“四为”教育方针中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的“六重历史视野”中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求思政课要讲好的“六个故事”中有“改革开放的故事”。但是,目前学界聚焦思政课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的研究成果寥寥,未能充分凸显这一重大历史主题主线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为此,本文拟从价值意蕴、议题方略、实践路径等基础性问题切入,探讨思政课如何讲好改革开放故事,以期引发更多同仁对该主题研究的关注与参与。

思政课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经历改革开放45年的快速发展,今日之中国不乏精彩的故事,需要的是精彩的讲述。对思政课而言,讲好改革开放故事主要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一)从课程体系看,这是贯通两门“概论课”的内在要求

  课程体系是思政课教学及改革创新的核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思政课课程体系中两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如何做到两门“概论课”的有机衔接、融会贯通?改革开放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比如,在讲述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部分时,可以用“两棵高山榕”的故事来连缀起不同年代的改革故事,彰显我们党一以贯之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自信,说明“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的道理。这样,两门“概论课”就可以实现上下联动,整体发力。

  (二)从教学体系看,这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要载体

  教学体系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不是强调‘严密逻辑’的‘认知性教育’,而是强调‘体悟意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必须遵循一种‘德性逻辑’,实现宏大叙事向依事说理转向。”[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思政课讲述改革开放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用这些距离当代大学生主体“零零后”年代较近、更容易打动和触及他们内心的故事,引发讲述者同受述者之间的共鸣与共情。

  (三)从内容体系看,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枢纽

  内容体系是思政课的基础,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思政课要讲述的故事内容十分庞杂,因此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在笔者看来,改革开放故事就是这一“核心枢纽”。一方面,改革开放故事前承党的历史故事、革命英雄的故事、中国优秀文化的故事,后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故事内连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外接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故事、中国同各国民间友好交往的故事,发挥着连通内外的重要作用。

思政课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的议题方略

  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因此,涉及的故事议题很多,应该根据实际要求加以分类和选择。对思政课而言,改革开放故事的议题选择和设置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前后相承:有机贯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紧密联系、一脉相承,其本质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为此,思政课必须坚持“两个不能否定”的基本原则,将改革开放的历史纳入大历史观的研究视域之中来考察,将改革开放的故事同党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烈士故事等贯通起来,避免忽略历史发展主线,将两个不同时期割裂开来,陷入形而上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例如,可以讲述刘玉厚、刘振喜两代共产党人带领郝家桥村村民勤劳奋进、开拓创新,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从“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时空跨越的故事,将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同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延安的实践连缀起来,说明“走好路,就要不忘来路”的深刻哲理。

  (二)内外兼顾:既要讲到国内的沧桑巨变又要突出对世界的影响贡献

  改革开放不仅全面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一方面,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在此,可以讲述小岗村18位农民以身家性命敲响“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义乌从昔日“鸡毛换糖”的贫困县变身“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浙江诸暨干部群众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推进“枫桥经验”的发展;山西右玉县委书记们一任接着一任干,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等故事,表明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探索民富、家美、乡和、国强发展模式的开拓精神与顽强意志。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从举办进博会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的大国担当,雄辩地证明了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三)形神皆备:既要彰显物质的巨大飞跃又要昭示精神的昂扬向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因此,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既要着重讲清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和首要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要讲清楚改革开放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和人民的精神世界,大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使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这里可以用韦焕能冲破体制束缚探索村民自治,年广久将“傻子瓜子”“炒”向全国,鲁冠球开创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先河,步鑫生大胆改革、打破“大锅饭”制度、充分激发城市集体企业活力等故事深,刻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带来的深刻变化的同时,也不断满足和提升了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宏微相参:既要注重宏大叙事又要展现微观实践

  “思政课要讲好故事,需要把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联系,从细微处烘托主题,受众才会感受到个体自身与宏大主题的休戚与共。”[2]四十五载改革开放的乐章波澜壮阔。它既是改变和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宏大叙事,更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鲜活故事。在故事中,千千万万个人的命运勾勒出时代发展的轨迹,同国家的未来紧紧相连,实现了宏微相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大叙事的背后是每一个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切实改善。他们告别了溜索桥、天堑变成了通途,告别了苦咸水、喝上了清洁水,告别了四面漏风的泥草屋、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因此,思政课对改革开放进行宏大叙事时,一定要善于运用个体故事和生活话语,着力让历史和理论映照进现实,避免遭遇“曲高和寡”的困境。

思政课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是一个有机的方法论体系,其从四个不同维度为思政课讲好改革开放故事指明了着力方向。

  (一)讲事实赋力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能根据愿望来描述事实”。思政课要讲好改革开放故事,首先要从讲事实入手,理直气壮、深入透彻地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风云际会中取得“两大奇迹”的事实,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事实,各领域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受益最多的事实,帮助学生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善于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这里尤其要注意善于用数字讲事实,用数字说话。比如,可以讲一讲“18枚红手印”“109枚封存审批公章”“大英博物馆第101件文物展品”“1平方米草方格入手治沙”等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改革开放经典故事,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讲形象赋能

  思政课要坚持“讲形象、展形象”的原则,向学生展示“公仆”“先锋”“脊梁”的大党形象,伟大、光荣、英雄的人民形象,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首先,可以通过孔繁森、申纪兰、杨善洲、吴仁宝、郭明义、李保国、王瑛等“改革先锋”中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先进事迹,展示“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大党形象。其次,可以通过民营企业家的优秀代表刘永好、优秀农民工代表胡小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人民调解员马善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等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来展示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形象。最后,可以通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深度拥抱经济全球化,如约兑现承诺奉献两场顶级奥运盛会,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真情实意的付出与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履行自身义务参与联合国维和及减贫行动等故事来讲述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讲情感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把思政课上成一门有温度的课,必须多用情、多用心、多用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举过自己初中一年级因为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感人事迹时几度哽咽、泣不成声而备受震撼的事例,勉励思政课教师要有真挚和宽广的情怀。在此,可以借用“情感史”的研究范式和视域来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回顾1978年以来时空范域内情感参与、情感工作、情感演化以及情感与社会之互动关系的历史。[4]以此,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等事实,而且能够描绘出这一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喜怒哀乐,揭示不同群体情感的流变以及这些流变与历史演进的交互性。最终,借助故事的隐喻功能,达到传递情感体验、形成情感共鸣的目的。

  (四)讲道理赋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思政课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的关键在于讲透“能”“好”“行”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从理论实践中讲清楚“改革开放为什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对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其核心要义不外乎四点:党坚强有力的领导,群众的首创精神,科学理论的指引,正确的方法论。因此,思政课要重点围绕这四个方面讲清楚改革开放为什么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第二,从纵横比较中讲明白“改革开放为什么好”。这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需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历史视野。既能从纵向上讲明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也能从横向上讲明白“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最后,从守正创新中讲透彻“改革开放为什么行”。守正创新,不仅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的落脚点就是要使学生明白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一最根本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王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75页。

  [2] 郜志刚,《高校思政课讲好故事的必备的五个要素》,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mkszy/mkszy_szjl/202302/t20230220_5589450.shtml

  [3] 王凛然,《情感史视野下的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8期,第70-73页。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姚国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