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讲理】用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

2023-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民族高校是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和理论高地,以数字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民族高校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为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是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探索了以服务引领和支撑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能力提升的新路径,实现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全覆盖,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民族高校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使命责任,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知识体系,在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开辟了新赛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形成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和学术梯队,为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是融民族学、政治学、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于一炉的多元交叉学科,在学科知识融合和生发的过程中,打破了学科壁垒,打通了学科边界,打好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组合拳”。在学术上以种好相交叉、跨区域、跨领域的数字化教育“梧桐树”,引来更多资源和高精尖人才的“金凤凰”,形成了多学科加持赋能的“联盟”之势,推动实现高水平的学术创新联盟团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拓展了学理文脉,提升了数字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第二,有利于打造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集群,为大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提供可靠翔实的数据信息。民族高校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契机,充分开发、选择和整合资源,发掘和激活教学中经典的案例、讲义、PPT、图片、教案等,形成有数据支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制作成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微电影。让数字化智慧进校园,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具像化、立体化、全样态的教学素材和数据模型,推动新技术为内核赋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形成数字化智慧教育新模式,为打造高等教育数字资源库集群提供有信息支撑的思维方法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

  第三,有利于推动数字化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彰显高等教育数字化育人和智能化办学的目标和方向。民族高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应着重在思政工作的守正创新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在做思政工作中,要有效地将思政工作的显性与隐性、继承与创新、方法与内容,点线与面上相结合,凸显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思想性、亲和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体现民族高校在数字化育人、数字化办学、数字化管理方面内涵式发展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和治理水平。

  第四,有利于推动数字化跨界、破圈融合释放乘数效应和倍增效应,助力构建大思政课数字智慧全新教育生态。数字赋能大思政课,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水平、教育治理的整体性改革,形成全新的教育生态。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铁军”的民族高校,要充分激活自身的优势和禀赋资源,通过数字化展呈和沉浸式体验历史上和现实中饱含红色文化叙事的民族团结故事,让学习主体充分享用云端、慕课、泛时等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真正为学习者提供多样、便捷、系统、有效的数据资源。让教师们精准瞄准教育教学市场需求,积极跨界主动参与数字教学的二次开发、选择与整合,把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人物、事件、故事等制作成充满“网感”的视觉影像,推动“红色叙事+多维动感”可视可听可感,具有文化意蕴“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赋能教育教学,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为讲好大思政课、深化思政课改革开辟新赛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在民族高校落地生根、走深走实,实现了以数字化、智能化融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为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动力和资源。

  第一,以数字化多维立体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思想脉络、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方法原则、实践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儿女大团结、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智能化和数字化为“媒”,对我们党的主要领导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优越性、原创性作出符合时代和现实需要的深刻阐释,并以数字化、信息化形式多维立体展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结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学生们了解和理解在“两个结合”下,我们党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提供了具有历史和时代影像的“声音”和“画面”。

  第二,在学理上层层环扣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中华民族的同义反复等标识性概念。以史为经,以时为纬,揭示中华文明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基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之镜。综合阐释古代中国以四海之内,五方之民建构的天下国家,大都以一统天下为己任,推动促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于宇内的天下格局,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历史记忆和文化表达。在历史中品味、在现实中解读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基因密码,数字化沉浸式让学生感知感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五大突出特性”。

  第三,利用数字化平台,以可靠精准科学的数据,展呈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自信的伟大壮丽史诗。在走进历史深处和解答现实之问中,阐释好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理路,得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000年文明史铸就的民族传承,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共同发展中形成的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现实答案,综合凝练表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成和政治形塑主客观的集中反映。历史的脉络和现实的答案确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

  第三,饱含历史洞见和时代启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真实存在的民族实体。通过历史和事实确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不断磨合和演进中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民族的参与和融合,且形成了具有可持续因子和新生命力量不断联合、融合而成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各民族在团结联合、集体奋斗下,绘就了一幅“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画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实践

  民族高校加快数字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大思政课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等整体性变革,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充分释放数字化对讲好大思政课的扩大、叠加、倍增作用。一方面,打破传统单一向度的教学模式,把一般的教学知识拓展扩质到数字化教学领域中,以网格化形式拓宽线上和线下双向甚至多向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体验,实现教学数据可靠管用好用。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以多维、动态、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新媒体形式充分展示和集中呈现。另一方面,利用国家级教育教学平台,实现多部门在数据和资源上的破圈跨界融合。民族高校须选择、整合、融合各平台的数据资源,并借助于科技手段,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创性重要理论和重要论断,以AR、VR、XR、全息影像的形式进行数字化的提升和开发,推动形成具象化、立体化、全样态的教材信息数据,通过开发整合成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教学数字资源库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新时代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育人路径研究(22JDSZK089)、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CJWSZ22-05)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思政课”的守正创新研究(ZLJG20220201)研究成果】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