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新时代思政教育必须牢牢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战略契机,通过大模型赋能思政教育,将政治要求、思想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认同、可践行的具体内容,让教育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情感温度,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模型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形态,不仅深度重塑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深刻影响学校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提升机遇与严峻挑战。大模型的智能交互处理数据的能力,赋能思政教育发展空间。大模型能够依照思政教育目标,深度系统整合海量教学信息资源,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素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大模型快速筛选出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事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增强教学内容的结构性、生动性与前沿性,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模块教学,也强化了认知结构理论倡导的教学要呈现知识结构。大模型的精准算力推动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大模型正是在精准把握学生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推动个性化学习与教学,更为精准实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彰显个性化学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大模型在处理海量数据过程中,极易夹杂错误或不良信息误导学生,严重冲击思政教育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削弱思政教育效果。同时,大模型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师生情感互动。大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凸显“人—机”互动多、师生互动少,削弱了教学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大模型的算法偏见动摇了教育公平原则。数字霸权可能隐藏价值观的不良引导,技术带来的霸权等问题也是应当直面的挑战,需要科学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
重塑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境域
大模型正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变革。
一是推动教学内容从静态、固化的教材形态,向动态更新、精准适配的智能化资源转型。思政教育内容亟须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动态化升级,以突破当前静态、单一的局限。大模型技术正推动教学内容展示形式向动态化、多元化转变,从而契合新时代青少年探索未知的个性特点。大模型与教学内容动态的融合,推送个性化教学内容,实现因材施教,因“动”而学。大模型通过对信息的实时追踪与更新能力,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其内容始终与时俱进。
二是促成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向人机协同、高度个性化的互动与引导。思政教育需要从传统的“讲授式”向“互动式”“探究式”转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模型能够通过自身的“动态”,根据个性化的推送,可以促成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大模型的智能问答、虚拟仿真等功能,与学生展开实时互动。学生置身于课堂、置身于时代,通过自身的思考做出回答、做出选择。
三是重构教学评价从以往结果性、单一化的评估标准,迈向关注过程、覆盖多元能力的综合性诊断。成长是一个过程,评价需要全面展现过程,而不仅仅依赖考试成绩。多元评价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模型能通过整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时长以及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维度数据,运用智能算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大模型可以把发生的“故事”数据化。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化数据认识学生,善于将“故事数据”转化为“成长叙事”,以实现精准判断。
探索大模型赋能思政教育新路径
大模型赋能思政教育,需从技术研发、师资提升、伦理保障等多方面进行。
一是重视技术研发,打造思政专属大模型。政府与高校加大对思政教育大模型研发的投入力度,实现政产学研深度协同与合作,共同开发具备新时代思政教育需求的大模型。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安全性与适用性。建立健全相关应用机制与规范,推动大模型在思政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在应用中改进提升其效能。
二是着力提升师资力量,培育数智型思政师资队伍。任何高科技产品、任何智能平台的运用,都需要深谙运用的技巧与能力,因此,作为主力军的思政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相当重要。高校与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对思政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训与提升,通过举办多样化的培训班、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在提升大模型技术开展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专业发展能力。不断探索大模型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关注伦理保障,夯实思政教育伦理基石。大模型在赋能思政教育的同时,应避免技术应用偏离正确方向,防范风险。伦理规范建设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针对算法偏见可能削弱价值引领功能的问题,应建立思政大模型内容审核委员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算法设计;面对数据隐私威胁,需严格执行教育数据安全规定,更重要的是培育师生数字素养,通过“周末理论大讲堂”“青椒论坛”等平台,提升运用大模型的能力与辨别力,防止技术异化导致主体关系失衡。
(作者系菏泽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