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7-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坚持统筹规划、系统融入、衔接推进,实现各学段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使教育对象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成其然,真正构建起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格局。

一体化推进的重大现实意义

  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贯穿全学段、覆盖各学校的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有利于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在螺旋上升的思政育人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坚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砥砺奋斗的青春理想。

  一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大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各学段有机衔接、梯次推进,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青少年群体中塑造深厚的爱国情怀、广泛文化认同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是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循序渐进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有利于将民族团结、多元一体的“思想黏合剂”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树立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他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强大的思想动能和实践力量,立志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

  《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然而其推进过程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统合性不强。教学目标在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统摄性核心作用,其锚定思政课“培养什么人”的价值尺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选取、方法创新与评价设计等环节。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衔接中“重阶段轻贯通”倾向比较突出。受制于各学段不同的办学模式、家长期待、社会参与度等,教学目标的制定主体仍然存在着“各管一段”的现象,尚未构建起从情感启蒙到理性认同再到实践自觉的递进式教育目标体系。

  二是内容方法匹配度不优。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目标、认知规律之间的匹配度不优,成为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的基本矛盾。在内容设计上,各学段教学内容重复与空白的矛盾并存,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点在大中小学被反复灌输且案例素材相近,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演变等核心内容直至大学才出现,缺乏渐进式认知铺垫,难以构建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对沉浸式场景教学运用较少,未能充分利用其形象思维发展黄金期学情特征;中学和大学阶段则主要采取理论灌输式教育方法,未能充分满足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辩证思维发展需要。

  三是协同机制完备性不足。由于缺乏跨学段、跨部门的实体化运行和刚性约束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从横向看,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平台缺乏、形式单一,资源共享效果差,博物馆、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实践研学场所未被系统纳入思政课教学链条。从纵向看,大中小学之间“你来我往”的备课研讨往往被“你说我听”的分享报告取代,集体备课、联合备课流于形式,课程开发难以兼顾大中小学纵向贯通的一体化需要,削弱了共同体意识教育合力。

提升育人合力的优化路径

  要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突破口,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当对现有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协同机制进行路径优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学段有形、有感、有效。

  一是整体规划一体化教育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的新时代接班人,此目标应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统一性上,需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各管一段”的局限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学段共通的核心育人导向,避免目标碎片化。贯通性上,明确各学段衔接节点,将民族团结教育融会贯通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依据认知规律构建纵向循序渐进、横向全面覆盖、分段协同并进的递进链条。评价机制上,将情感、认知、行为目标纳入各学段考核,推动教学内容、方法与目标精准对接,确保教育目标落实落地。

  二是适配一体化教学内容方法。依据认知发展规律重构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融入与学段贯通。在内容设计上,既要依托现有思政课内容,又要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精髓脉络,开发“形散但神不散”的模块化梯度课程,形成大中小学连续认知图谱。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小学、中学、大学分别对应讲故事、谈理论、重实践的窠臼,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力图在价值引领、知识内化、行为外化的有机统一中筑牢认同根基。

  三是构建一体化协同联动机制。在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各类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提供了交流平台,而协同联动机制则是平台有效运行的神经指挥系统。构建一体化协同联动机制,要打破纵向和横向壁垒,纵向上以“管好一段渠”为基础,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教研、教改实体化运行机制,弥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要素、各环节的裂隙;横向上要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协作“种好责任田”,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指导、学校主动作为、社会广泛参与的联合育人共同体,以刚性约束推动工作高度协同,促进资源有效衔接,逐步形成纵向上层层递进、横向上高效联动的一体化育人新格局。

  【本文系2025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一般课题“文化育人助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研究”(CSZ25042)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徐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