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是长期困扰党政工作的顽疾,表现为重形式轻实效、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等问题。需关注的是,当前部分地方和部门在理论学习中也存在诸如“打卡式学习”“摆拍式研讨”“文件式落实”等形式主义行为。此类形式主义倾向,不仅严重削弱学习成效,致使学用脱节、知行分离,还极大地损害党的形象与公信力,对党的事业发展极为不利。力戒学习中的形式主义,不仅是新时代强化党的建设的内在需求,更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强化问题导向,突出学用结合“真转化”
形式主义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学用两张皮”。部分干部把理论学习当作单纯的任务,将其打造成面子工程,笔记抄写得工整精美,可一旦谈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却茫然不知。这种“空对空”的学习模式,不仅浪费大量时间与资源,更严重打击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要破除这一顽疾,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一方面,需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精准对接,构建“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匹配的有效机制。例如,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干部,应重点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本地“土特产”资源,深入探寻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要建立“问题清单—学习清单—行动清单—成效清单”的动态管理模式。通过构建“群众提、集体议、上级点”的问题发现机制,借助数字平台实时追踪问题整改进度,促使干部带着问题学、朝着成效改,将理论学习成果切实落实到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真正把理论方法论转化为解决难题的实际行动。
二、完善学习机制,杜绝考核评价“走过场”
部分单位将理论学习简单等同于“攒学时”,甚至要求基层干部“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加班补材料”,使得“学习留痕”沦为“形式留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要根治这一痼疾,必须构建效果可量化、成果可转化的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其一,推行“差异化考核”。依据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干部的特点,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避免“一刀切”的硬性要求,确保学习内容与工作实践紧密相连。其二,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实际行动,摒弃以表面文章、形式数据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以实际成效来检验学习成果。其三,建立“双向反馈机制”。上级部门不仅要检查学习过程,更要广泛听取基层群众对干部作风与能力的评价,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完整评价闭环。
三、激活基层创新,告别照本宣科“老套路”
部分单位仅仅关注学习形式上的创新,将“创新”错误理解为“标新立异”,却忽视对理论深度的挖掘。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学习方式,最终只会导致学习流于浅表化、娱乐化。要破解这一困境,就需要在“内容为王”与“形式赋能”之间精准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基层创新学习载体。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与实效性。比如,利用“田间课堂”“车间党课”等场景化教学,借助数字技术打造“云上纪念馆”、VR长征路等新兴学习载体,将抽象理论与具体案例有机结合,让干部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一线切实感悟思想伟力;另一方面,必须坚守“思想性”这一学习的核心根本,坚持系统化学习、学理化阐释。应大力推广“互动式研讨”“案例式剖析”等方法,引导干部结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著作,围绕“如何破解基层形式主义”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入辩论,在思想碰撞中不断深化认知。
四、厚植为民情怀,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
形式主义的外在表现呈现为方法问题,而其内在症结实则是立场问题。部分干部之所以把学习视为“任务”,归根结底是政绩观错位、宗旨意识淡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有力抵制形式主义,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站稳人民立场。因此,从根本上讲,根治形式主义仍需从锤炼党性入手。其一,充分用好红色资源这一“活教材”。通过重走革命道路、重温红色家书等沉浸式教育,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感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干部深切体悟“脚沾泥土才能饱含深情”的为民初心;其二,建立“学以致用”的激励机制。对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将“学得好才能干得好”的鲜明导向贯穿于干部成长的全过程,激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内生动力;其三,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深入剖析“口号式落实”“盆景式工程”等反面典型案例,建立“以案四说”机制,即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组织干部进行自查自纠,将警示成效纳入党建考核负面清单,让干部清醒认识到形式主义对党群关系的严重危害。
力戒理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是新时代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内在要求,更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实践所需。通过强化问题导向、完善学习机制、激活基层创新、厚植为民情怀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能够持续推动理论学习向纵深发展、向实处落地。只有真正破除形式主义,才能让理论学习既具备政治高度、思想深度,又富有民生温度、实践力度,打造出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的理论武装全新范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
(杨莲霞,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蔓,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