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六个着力点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精神是激励广大人民矢志报国、创新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极大鼓舞和激励了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对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厚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在我国科技发展历程中,无数科学家胸怀拳拳爱国心、秉持殷殷爱国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勇闯科技发展前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等科学家于国家急需之时毅然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在艰苦环境中奋力拼搏,诠释了何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以孙家栋为代表的航天科学家怀揣强国梦,全力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从“东方红一号”奏响太空乐章,到北斗组网闪耀苍穹,再到天宫空间站巡弋太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航天梦。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都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国家发展之中,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展现出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新时代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坚持心怀“国之大者”,情系党之大计,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去。

  激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即使年逾八旬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不断开拓海洋地质研究新领域。他带领团队创新研究方法,取得多项重大成果,让世界对中国的海洋地质研究刮目相看。陆朝阳教授专注量子计算领域,勇于挑战难题,不断创新突破,在量子比特的制备、操纵和测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推动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迈向世界前沿。从“跟跑前行”到“领跑超越”,中国的创新者们正在铸就新的伟大传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以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自信勇毅,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上下功夫,敢啃“硬骨头”,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攻克“卡脖子”瓶颈,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坚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天文学家南仁东扎根深山,坚持实地勘测,把心血洒在“中国天眼”工程上。为了保证工程扎实,他亲力亲为核验每个细节,不轻易放过任何瑕疵。为了精益求精,他自学岩土工程知识,发现了施工方设计图纸的错误。中国之所以能创造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就是因为一代代科学家秉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理念,以理性的科学态度探索未知,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厚植优势,推动科技事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应敢于质疑权威、不墨守教条、不因循守旧、不急功近利,将诚信作为立身之本,把求真务实作为学术之本,始终坚守实践出真知的科研准则。

  秉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崇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在祖国的召唤下,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专注于科研事业。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始终奋战农田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耄耋之年,他仍在“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作出了卓越贡献。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奉献了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健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奉献——全身心投入,无私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科技工作者要勇攀科学的高峰,既要静心笃志、戒骄戒躁,又要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新时代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淡泊名利、矢志科研,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以钻研诠释奉献、以成果镌刻荣光,为科学事业全力以赴,为人类科学进步铸就不朽丰碑。

  凝聚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协同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显著标识。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科研活动已经进入科技共同体时代,协同精神成为追求科技进步的重要品质。科研成果的重大应用都是多领域、多学科、多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结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发射,是在总结以往航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测试调整所取得的成就。这一过程涉及数十个部门、上百家单位,数以万计的科研工作者集智攻关,最终实现了北斗系统的成功建设及稳定运行。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在科研挑战面前,各团队、各成员、各机构只有团结一心、紧密合作,才能持续攻坚克难、取得突破。新时代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坚持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理念,为推动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传承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取向。科学研究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宏伟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贵在接力。”科学家既是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在发挥传帮带、做好领路人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我国当代物理学的先驱和奠基人叶企孙,在清华大学任职期间,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教育方法科学合理,培育出众多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多人曾是他的学生。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回国后,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众多资深航天工作者甘当绿叶,支持年轻人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如今中国航天“神舟”“嫦娥”“天问”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在30—40岁……新时代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要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为各类人才施展创新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从而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师资和学术大师。

  科学格物,历史鉴世,文化润心,精神促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精神如炬燃,奋进恰此时。在全球局势风云变幻、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当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秉持爱国之情、砥砺创新之志、坚守求实之要、弘扬奉献之德、强化协同之力、践行育人之责,从而激荡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

  【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媒体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开发及应用研究”(22JDSZK016)阶段性成果】

  (梁大伟,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慧,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张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