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离不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心,但更要有新办法新举措,方能肩负起新时代的重任。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这条重大原则
守正与创新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本质要求,也是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确保改革方向不偏航,不犯颠覆性错误;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引领时代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明确改什么、不改什么,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那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公平正义、坚持人民至上,这些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原则性问题,是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不能动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打破思维定式,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妨碍推进中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有效解决阻碍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同时还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
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需要法治护航。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一方面要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既勇于“破”,更要善于“立”,要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不立不破,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且要立得稳、立得住,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且要坚决破、彻底破,在破和立的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以开放促改革发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改革促开放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续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在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要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一竿子插到底,务求取得实效。
必须推进转型发展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努力以深化改革的新作为打开转型发展的新天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地方和部门力量。
推进产业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各地各部门要积极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多产业协同发展、深度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等举措,激发新产业动能、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构建形成全要素全链条的产业发展生态。
推进空间转型,完善空间新格局。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活动逐渐摆脱空间领域的限制,呈现出去领域化与再领域化相交织的局面,地方空间逐渐被“流动空间”所替代。各地各部门要在推进空间转型、完善空间新格局上深化改革,促进更多要素资源高度集聚、高效配置、高能增值,构建形成“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的联动格局。
推进治理转型,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是实现社会治理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各地各部门要在推进治理转型、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深化改革,紧紧围绕上述“四化”系统施策、集成发力,以社会治理的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把斗争精神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中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改革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布满荆棘挑战,必须将斗争精神贯穿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稳定发展的全过程中。
要正确把握斗争方向。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原则,是参与斗争的基本立场。斗争要讲究原则,绝不是毫无章法的乱斗。新征程上,我们所强调的敢于斗争,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
要增强斗争本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砥砺磨炼。面对艰巨繁重的深化改革任务,党员干部一方面要加强实践历练、提高斗争本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复杂环境中见世面,在风险挑战中受考验。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多总结反思,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成为改革事业的行家里手。
要提高斗争艺术。能否掌握斗争规律、把握斗争时机、运用斗争方法、提升斗争艺术,对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至关重要。在深化改革实践中,领导干部既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的硬功夫,又要有四两拨千斤、借力发力、借势谋势的软办法。还要把握斗争规律,灵活运用斗争策略方法,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斗争中谋求合作、争取共赢。
与此同时,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还需要扎实推进深化改革的新蓝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主线推进、“七个聚焦”展开;要做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不断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筑牢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办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