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的系统集成,在紧密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环境治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的重中之重,有助于缓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就是面向解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根本性、深层次问题。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涉及过程管理、过程监测、用途管制、产权明晰、法典编纂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基础制度体制,实现基础性制度体制之间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共同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同步推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一是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针对不同地域的发展特点和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差异化管理和精细化管控,聚焦多元化、具体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成效,合理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体制和评价方案,并推动制定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统一衔接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围绕自然资源多种属性进行摸底调查,着眼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坚持保护优先、集约利用的原则,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体制相配合,着力解决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领域的权力交叉、监督缺位等问题,以创新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体制机制为抓手,进一步处理好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稳步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三是要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切实保障生态安全,有效规避生态环境风险,聚焦国家生态安全的法治基础、战略规划、政策体系及应对管理机制等维度,着力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的协调机制。同时,致力于提升国家在生态安全风险方面的研判评估能力、监测预警系统的灵敏性、应急响应的快速性以及处置措施的有效性,通过持续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统筹运用“立改废释纂”等形式,科学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这表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已然发生了从“构建”到“健全”的重大变化,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迫切需要围绕排污许可制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以便满足充分发挥治理效能的需要。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主要包含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因此,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根本是要坚持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治理原则,实现多重体系的功能耦合。
一是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工作要求,推动形成包含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模式,细化落实各类主体责任,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组织支撑。二是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体系。要紧紧围绕排污许可制的工作中心,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评估机制,明晰各类主体的监管权责,对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进一步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政策目标的全面实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三是要健全生态环境市场体系。在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围绕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综合补偿、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等手段,推进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全面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同步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意识和治理责任感。四是要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出台《国家公园法》,同时分层划定重要流域治理范围,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手段,辅以政策激励,从而针对性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的精准性和长效性。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迈入实现绿色化与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低碳发展被视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当前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整体水平尚待提升,全面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显得不足,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亟需建立健全更为完善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度保障。一是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着眼于供给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落脚于需求端,通过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习惯,结合开展绿色消费示范活动,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协同发力。此外,政府要加快出台并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与金融政策,以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引导产业市场和消费市场有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二是要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体系。重点围绕《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核心要求和指导原则,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精准、全面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工程,确保及时掌握碳排放的动态变化,为产品碳标识认证、产品碳足迹管理、碳市场交易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平台支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三是要健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机制。一方面,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矿产,必须紧紧立足我国资源禀赋,以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为研发重点,既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也为未来新能源发展提供转型支点。另一方面,针对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面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需要全面规划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同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和扩大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应用领域,营造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的良好局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仅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抉择。因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明确“制度—机制—行动”的三维框架,精准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与功能,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全球生态文明体制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及其践行机制研究”(21CKS03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