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筑牢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文化根基

2024-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也从文化层面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力量来源,为进一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和建成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内生动力和坚实保障。
  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文化前提。中国共产党既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般属性,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明传统、发展历程和使命任务。这就要求在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和不断巩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前提,这是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基本遵循与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建设的过程始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第二个结合”科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永久延续和不断焕发生机的历史逻辑,鲜明提出了“‘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的科学论断,标志着全党全社会新的文化觉醒,这为党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要进一步以巩固和强化文化主体性为重要前提,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使其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现代性规则和现代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和互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推动中国共产党成为更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拓展文化空间。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二个结合”重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层的把握和认识,极大地拓展了党的建设的文化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不仅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人民观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有机贯通,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也增进了全党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地位作用和价值意义的认识。推进“第二个结合”,就要以中国正在进行的具体实践为中心,增强文化自信,站在民族本位立场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基因与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理念和治国方略相适应,为全力化解“四大考验”、有效防范“四种危险”、有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赋予民族特色和厚植文化根基,推动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筑牢文化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原则和建党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方略、思想和方法,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思想互相融通,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互相贯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无畏气概互相契合。这些思想和理念指引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赓续血脉、永葆初心,已经被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吸收和借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强党、兴党的文化底色。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环节还是在实践环节,都需要在“第二个结合”中构建中国特色党建理论的文化形态,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贯通起来,同不同时期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丰富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和智慧,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文化指引和精神养分,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文化基础。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1921-2022)”(23JZD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机制和路径研究”(20BDJ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和经验研究”(2662022MYYJ008)“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研究”(2662024YJ011)】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