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不仅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底蕴,更滋养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更明确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深厚联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淬炼而成的璀璨结晶,凝结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精粹要义,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有益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系谱中发出夺目光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断流的原生文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有充分证据显示,广袤的华夏大地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同时还有三千多年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悠久的华夏历史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宝藏,也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诞生留下了根系。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柢,这一特质体现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继承并发扬了人民至上的文脉主旨、以和为贵的历史传统和对“大一统”的矢志追求这三点。
早在夏朝,中华文明就诞生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朴素民本思想,到周王朝时,民本主张被延续发扬为敬民、重民、爱民,尤其重视裕民,即体察民生疾苦。随着后世儒学的兴盛,孟子的民本思想、荀子的“舟水论”更成为封建统治者们的治世要义,从根本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底层逻辑,将民心向背与天下得失紧密相连,形成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最高价值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深刻影响了如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征之一就是人民性,一切文明建设成果均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一切文明建设也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这一特征继承了中华文明中民本思想的精粹内核,摒弃了传统民本思想只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价值归属,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和”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政治上讲究和合善治,在人际交往中讲究和而不同,在处理纷争时讲究以和为贵,可以说“和”是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它代表着一种关系、一种状态、一种秩序。将这一思想投注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则呈现于处理外部关系时强调以德服人、协和万邦。这也深深铸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平性的价值源头与实践导向。不同于西方海洋文明的进攻性扩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就沁润着和的滋养,从张骞远赴西域的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的文化互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源自“和合”思想的土壤,也最终为全人类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理想奠定了根基。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的话语记录了春秋时期大部分民众对于“天下”的认知,随着秦朝的大一统局面建立,中国封建历史开始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进程,但“大一统”思想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在中国人民的认知中,国家兴旺发达的首要途径便是实现大一统。在“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下,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了文化上的大一统,为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文化根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养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献记载能上溯到五千多年前,随着考古探源的挖掘,甚至上溯到近万年前。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广博、肥沃的文化土壤,无数的文化创造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是诞生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也是中华文化创造中最精华、最璀璨的果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底蕴,彰显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智慧勤劳的精神风貌,沉淀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传统文明中最卓越的顶峰创造,助力着中华民族持续勇毅追求、向前发展的腾飞脚步,也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
但是,当下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创造性转化还远远不足,尤其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征途中,务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需养分充分汲取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持续影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未来的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最独特的价值根源便来自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不是照本宣科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也没有固定单一的模式桎梏,但是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抛弃其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基础,否则现代化在该国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基于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探索中,也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自身、丰富自身的有利补充,为走出当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困境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身的不断进步提供养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文化建设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新发展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定式,它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随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而丰富。
回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改造的历程。例如,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确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明珠,但也不能忽视它的历史局限性,传统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并且其中“民”的概念也是特定、狭小的。然而,民本思想在继承中得到扬弃,其人民性的根本要义得到继承,其糟粕性的内容被抛弃,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同样,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程中,充分调动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韧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历程中得到再发扬,在发展中赓续绵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没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没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者珠璧交辉,共同铸就人类文明新形态!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年度软科学项目“川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四川省城市社区教育路径创新研究”(23RKX0025);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2023年重点三类课题“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研究”】
(张雨桐,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