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体现了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明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民族向上向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振人民精神力量、焕新人民精神面貌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历史和实践证明:在当今世界上,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始终笃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示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世界各种文化交流激荡的大潮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应对多元文化冲击、有效防范西方文化渗透,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皆来源于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主体自身的本质、能力、创造力的自信。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担当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凝练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聚焦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促进文化自新、文化开新和文明更新,推动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坚定文化自信还需做到实事求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过去的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从“为什么做、怎么做和做的怎么样”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本质上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
秉持开放包容,提升中华文明话语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包容性特征,决定了中华文化对各民族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没有文化的包容性,就没有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就没有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文化互鉴,就没有文明的繁盛和人类的进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文明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以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推动文明共存、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创新、蓬勃向上、大放光明。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融通“古”与“今”,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也要兼修“内”与“外”,做到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一是坚持固本与培元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二是按照时代新特点新要求新发展,将全媒体技术和前沿科技融入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和艺术化呈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通相融、与时俱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加强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积极引进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取精用宏,实现外来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传播。四是推动以上三种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协同互动,从而形成文化合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强大智慧支持和精神动力,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形象亲和力和话语说服力。
坚持守正创新,增强中华文明生命力
守正为本,创新为要。守正意为“坚守正道、笃守初心”,是指方向、道路、性质、立场的正确性;创新意为“革故鼎新、开拓创新”,是指理论、制度、文化、实践等各方面的创新。守正是本源、根本和前提,为创新立魂、立本、立根;创新是趋势、保障和动力,推动守正求新、求进。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动力,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守正中把方向、应变局、保落实,在创新中育先机、寻突破、谋新篇,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必须守原理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守立场之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动摇,以“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守原则之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中华文明在正确发展方向上重焕荣光;必须守文化之正,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华文明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另一方面,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持总结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大力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衔接。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回应群众新关切新期盼新需求,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为中华文明注入生命活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以自信的姿态坚定前行道路;秉持开放包容,以包容的胸怀构建精神家园;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的正气和创新的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号:21JHQ022)、四川省科技厅年度软科学项目(项目号:23RKX0025)阶段性成果】
(严静,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