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调查研究的内涵与路径研究

2023-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改善工作方法的基本环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问题导向,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继续发扬和践行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切实把握中国实际,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遵循。

  调查研究的哲学内涵

  调查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真实情况。研究则是指对调查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以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二者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发展和深化。

  调查研究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活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调研客体的信息不断为主体接受,发生客体主体化的建构。另一方面主体根据自身需要、结合客体尺度,在思维观念中形成符合人的主观需要的“理想存在”,从而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为主体客体化建构打下理论基础。此外,调查研究通过一定手段既消除主观与客观各自的片面性,构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新局面,同时又推进主观与客观的对立,驱使新的主客观矛盾的形成,促进认识的进步。可见,调查研究相较于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而言是“超前的改造”、“潜在的改造”,它的双重建构功能为实践活动对客体现实的改造奠定了基础,为观念的进步提供滋养,是形成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关键一步。

  在认识论领域,调查研究是一种“观念后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将人的认识分为三层,一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形成概念,二是主体将概念转化为观念,三是主体对观念形成“观念后的认识”。调查研究就是把认识观念运用于客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调查研究是实践的基础形式,调查研究直接引起主观世界的改变,并间接为改造客观世界服务,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而成为社会实践的本质内容。人们要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努力做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调查研究为社会实践主体实现“剧作者”与“剧中人”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方法论,又通过调查研究验证、发展方法论。

  调查研究的路径依赖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需要有一个桥梁和途径,调查研究就是这样的桥梁和途径。

  第一,坚持“调查”与“研究”相统一。要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这就是说在调查研究中,首先必须开展调查,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在调查中充分占有感性材料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查后还必须进一步进行分析与研究,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因此,调查基础上的研究是认识的升华发展。青年马克思就曾深入调查摩塞尔河区农民的处境,研究了当时的林木盗窃法并分析思考这一法律订立的根本原因,认识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并对其进行批判和扬弃,进而对整个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最终将马克思主义引向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可见“调查”与“研究”二者统一,缺一不可,只调查不研究的认识是粗浅的,而没有调查的研究是无本之木,无从谈起。

  第二,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全面和重点是辩证统一的,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首要的方面是要全面地了解问题。了解问题不全面就无法做到调研的“深、实、细、准、效”,看不广,想不远。全面了解问题的同时也要善于抓重点,重点是全面中的重点,全面是有重点的全面。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各种矛盾纷繁复杂、交织交汇,看不清大局就会迷失方向,抓不住重点就牵不住“牛鼻子”,只有坚持全面与重点的辩证统一,才能统筹兼顾、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群众所思所盼的问题,科学的调查研究必须要放下臭架子,带着满腔热忱和求知的渴望虚心向老百姓和基层干部学习。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现实体现,我们要在调查研究中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到更高的位置,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中提升政治站位、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

  第四,坚持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调查研究为调研主体建立了世界观通往方法论“场域”,调研的根本目的在于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主体改造世界的目的、意图与手段。同时,主体在特定的调研活动中,通过审视实践活动的过程、程序和结果,通过反思将实践的“品格”积淀在自己身上,转化为主体的意识、观念,这就体现为方法论向世界观的转化。新时代新征程只有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坚持实现调查研究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转化,才能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中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发展好中国的理论。

  推动调查研究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社会实际的调查与研究,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赓续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和成效。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的精准性。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问题是调查研究的核心,只有明确问题才能清晰地认识,有的放矢,得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结论。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调查,他围绕农村土地关系的问题,详细调查了解寻乌的商业状况、人口结构、土地关系、交通运输等等,最终制定了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和正确对待城市商人的政策,保证了革命根据地战略部署的精准性。“寻乌调查”的实践说明,调查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问题解决能够更好地检验调查研究成效,并使之成为一般的调研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确保调研的精准性。

  第二,创新工作方法,确保调查研究的实效性。调研的目的能否达成,工作方法异常重要,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有着丰富的调查研究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我们要在新时期加以继承和完善。”这为新时代创新调查研究工作方法指明了方向。调研主体要根据调研对象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机动地运用我们历史上积累的调研方法,“在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要有针对性地掌握新媒体技术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方法,丰富调研手段,扩宽调研视域,提高调研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三,坚持实事求是,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大兴调查研究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坚持实事求是,调研的过程也是实事求是的过程。调查研究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才能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客观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调研走过场、走形式,主观臆断。

  第四,坚持系统观念,提升调查研究的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系统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坚持统筹规划、分工负责的原则。调查研究的对象、问题和任务十分复杂,它们是相互牵动、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进行调查研究要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规划、协调推进,提升研究的系统性。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既是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方法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下,广大科研工作者要密切关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等重大时代课题,广泛开展具有精准性、实效性、人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把调查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要论述及其原创性贡献研究”阶段性成果】

  (荣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陈郡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