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多维功能审视

2023-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自脱贫攻坚实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始终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内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量大、面广、要求高、难度高,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执行党的决定、学习党的思想、宣传贯彻党的主张、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团结带领群众、推动改革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功能、价值引领功能、组织保障功能、监督执行功能,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政治领导功能

  政治功能是政党组织的“灵魂”,政治引领力是衡量一个政党能力的重要标准,主要体现为政党领导力与影响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只有把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党和国家的部署运行。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农村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的唯一性,要始终坚持、一以贯之。同时要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人民群众中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基层党组织中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带头者,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性意识,保持党的先进性,努力响应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的号召,主动承担起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要严格执行党内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公开公正原则,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时刻以更高的政治自觉、更强的政治担当、更严的政治要求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此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统一领导,即全面领导各类非公组织,增进协作能力,整合力量共同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从而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价值引领功能

  价值引领为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持,基层党组织需要不断增强其感召力,才能更好地将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首先要强化阵地建设,借助村级党建文化阵地,积极挖掘农耕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构筑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有效发挥教化群众与淳化民风的作用。要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建设,以乡村文化振兴为着力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引领力。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在“铸魂”“塑形”“提神”上下功夫,以良好的党风来营造文明乡风。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文明乡村创建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村风、民风、家风,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同时要抓住农村党员干部这些乡村文明建设的“关键少数”,发挥其引领带动与率先垂范的作用。要创新教育宣传机制,积极开展党内各项主题教育,推动形成党员教育培训机制,结合不同地区的特征、党员群众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矛盾特点,明晰活动载体类别,规划各类教育活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要依托“互联网+”,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

持续优化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组织保障功能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实践场域中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主心骨”的关键。一要科学选人、用人,增强组织保障,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的建设事关基层党组织持续发展问题。努力培育一支懂农业、愿意扎根农村、真心为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科学选用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打造坚实可靠的人才队伍,确保组织保障力有效发挥。二要健全完善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借助基层党组织、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主体,创新组织联建与产业联建等模式,实现多元主体的人力、智力、信息与资金等资源优势的互补融合,在以产业联建、村村联建、组织联建与协同共建创新组织设置模式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要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与“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支部+”模式,避免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无序状态。要不断坚持完善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新时代农村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在自治方面,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体现。要通过激励村民参与选举、参与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培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在法治方面,要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培育村民的法治意识,利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营造乡村法治文化环境;在德治层面,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严守社会公德、民间道德,坚持慎独慎微、廉洁修身,着力提升新型农民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其职业自信,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监督执行功能

  基层党组织加强制度建设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能确保乡村振兴在制度体系的框架内运行。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应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着重围绕本地区实际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亟须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从而保障乡村振兴以规范化、组织化与制度化方式顺利实施。要提高政治执行力、严明政治纪律。基层党员干部要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党中央禁止的事情坚决不做,努力做到不掉队、不拖后腿、不走偏方向,坚持底线思维,增强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把问题意识贯穿工作全过程,勇于直接面对问题,不遮遮掩掩,勇于承担责任。要扎稳制度的笼子、大力惩治腐败,保证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惠民工程都能真正落实下来。加强对农村两委干部的监督力度,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首要的位置,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把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作风纪律教育和对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家庭伦理教育等各类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廉政教育合力,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文明风尚。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保、拆迁等腐败易发的重点领域和环节,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加大党风廉政的巡查力度。同时畅通举报机制,通过公开举报电话、信箱等多种方式,把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维护好,打造阳光透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本文系成都理工大学202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典型模式及有效路径研究”(2022MLL001)阶段性成果】

  (严猛,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奋生,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牛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