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明研究的时代特色与内在逻辑

2025-04-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脉”。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质与形态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撑与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切文明文化建设,提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可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任务十分重要。

  时代逻辑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体系,核心在“文明研究”,关键在“体系”,特征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文明研究是以文明为对象的科学研究,具体来说,是针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多样化文明,探索各种文明发展的特殊性规律、模式与特征,以揭示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模式与特征的科学研究。从体系上看,文明研究体系是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于一体的有机整体,涉及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从特征来看,当前我国的文明研究体系构建方向:第一,要构建区别其他国家的中国自主文明研究体系;第二,要构建体现中国精神气质、展现中国开放包容气度、彰显中国文化魅力的文明研究体系。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体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举措。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理应坚定文化自信。从文明研究方面着手,则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体系,用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于一体的文明研究体系为文化自信提供体系支撑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以文明起源标准为例,21世纪以来所推进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特别是良渚文明的认定,不仅确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度,更重要的是雄辩地证明了文明起源的标准不应该止于西方学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在文明起源标准认定上贡献了中国方案。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朵璀璨的花朵,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华传统文明也迎来了新的时代课题。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体系是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系统的体系化建构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特征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主体性精神动力。

  在“两个结合”中推动文明研究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又突出强调“‘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对于当前文化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诞生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也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华文明是植根于中华大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展现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征。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的发展长河中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智识支持,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助推器”与“导航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在近代中国相遇,二者尽管在形成背景、理论特征与方法论基础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是二者存在诸多内在契合之处,我们要善于将二者结合起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激活中华文明,通过挖掘中华文明中富有生命力的因子,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外国学者在20世纪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对文明起源问题进行了研究,阐发出了“农业革命”“新时期革命”等重要的考古学理论成果,是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文明研究的典型。我们在新时代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体系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思想研究武器。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体系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将文明社会视作有机整体。在进行研究时所关涉的范畴要包含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可以从社会有机体内部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性研究和考察。在进行文明研究体系建构时,亦要从整体论思想出发,将文明研究的体系建构始终秉持整体性视角,运用系统思维、历史思维把握研究的完整性,呈现文明研究的全局性时空效应;又要站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悠久历史长河这一大视野中,深入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研究维度,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各个环节和节点中,探寻文明发展规律和实践价值。

  加快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体系,对于深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彻底摆脱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发展都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深化“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文明研究体系构建,必将进一步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础,推动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发展,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力量,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光明前景。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罗浩(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