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哲学与经济哲学的汇通

2025-02-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的鲜明话语和实践重心,深入发掘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哲理,积极直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实践,深度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是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叙事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内在要求。在此过程中,通过文化哲学与经济哲学的汇通,深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和价值意蕴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存在论根据。对于何谓文化哲学,人们存在不尽一致的看法,但大多认为文化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根本性、总体性、历史性的观念把握与思想建构,从而是关于人类文化的存在本体、发展规律、价值旨趣等内容的理论概括和哲学表达。因此,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历史变迁、价值意蕴以及人与文化的本质关联,乃是把握文化哲学的关键。在唯物史观看来,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表示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变革社会关系和人的自我形塑等各种活动及其对象化结果,从而涵括了社会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在内的全部社会成就。由是观之,文化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及其产物,是历史地凝结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况,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本质力量。所以,尽管文化和文化哲学具有形而上的超越维度,但其根基却在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从而社会生产实践构成文化哲学的存在基础。
  物质生产实践不仅是文化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而且同样构成经济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济哲学作为哲学对经济领域的自觉观照,乃是对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方式的哲学反思和意义追问。而经济在根本上是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展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所以,物质生产活动是经济的核心内容,在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生活世界,便成为经济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可见,尽管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有其相对独立的学科视野和问题域,但二者在根本上是对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世界的理性反思和哲学观照。因而,社会生产实践成为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得以汇通的存在论根据。而在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的汇通中直面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整合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的理论资源,深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哲学智慧和有力的价值支撑。
  价值链接点。如果说社会生产实践为文化哲学与经济哲学的汇通提供了存在论根据,那么实现人的自由则构成文化哲学与经济哲学汇通的价值链接点。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解析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的价值旨趣获得理解。
  首先,来看文化哲学的价值旨趣。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之结果,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和自觉确证,因而人化是文化的核心内涵,人是文化的主体。这就意味着需要从人及其实践活动去把握文化哲学的价值旨趣。人之所以要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去创造文化,是因为人具有永不满足于现状、永不屈就于现实、永不滞留于必然的超越本性,从而在现实中诉求理想、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在必然中寻求自由,以此历史地成就自我的不断超拔、丰沛的生命和自由的存在本质。因此,文化哲学作为一门精神科学,其对于文化的存在本体、历史生成、现实演变、发展趋势等内容的竭力追寻背后,承载的是对人的自主性力量和自由存在本质的深度渴望和现实化努力。所以,自由是文化哲学的内在灵魂和核心价值追求。事实上,文化哲学在近代西方的历史出场,以及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兴起,皆是对人的自由价值的深刻诉求,也是对传统理性形而上学哲学遗忘人的生活、忽视人的自由价值的理论反拨。其次,来看经济哲学的价值旨趣。经济哲学作为一门跨经济学和哲学的交叉学科,目的在于通过加强经济学和哲学的学科联盟,发挥二者的学科优势,从人类的自由原则高度开展对经济生活世界的哲学反思和意义追问,以此促进经济理性和人文理性的有机融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从而使经济成为合乎人性的经济,成为促进人类自由的存在方式。事实上,经济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兴起,源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化、经济的资本化,以及经济理性和人文理性严重疏离的社会现实。因此,重建经济学的人文向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经济哲学的内在价值诉求和根本价值旨趣。
  可见,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都把实现人的自由作为根本价值旨趣,从而为二者的汇通提供了共同的价值链接点。“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语境中,实现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的价值汇通,就是要自觉立足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的根本价值旨趣,充分整合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的理论资源,积极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切实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方法论原则。就方法论而言,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的汇通有赖于打破文化学、经济学和哲学之间的学科壁垒和狭隘的学科视域,进而加强彼此之间的学科联盟和理论整合力度,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总体性的方法揭示存在世界的本质。因此,跨学科的总体性思维方式理应成为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汇通的方法论原则。事实上,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本身就蕴含着跨学科的总体性理论视野和方法论原则。经济哲学同样蕴含着跨学科的总体性视域和方法论原则。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所具有的跨学科属性及其蕴含的总体性原则,决定了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的汇通需要自觉秉持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总体性的方法论原则,并通过融合文化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理论资源,积极破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难题和理论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道路等诸多内容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其中包含着现代化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相统一的总体性理论内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总体性富裕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性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体性生态观,以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总体性国际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总体性范畴。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促进文化哲学和经济哲学的汇通,需要我们自觉整合文化哲学与经济哲学的理论资源,积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总体性的方法论原则,深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存在结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总体性的方法论自觉历史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发展。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经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罗浩(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