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之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对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提高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由嘉兴大学张胜利老师撰写的《融通视角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一书以话语体系为核心论点并由此展开多方位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极大的启发。
一、理论深耕:筑牢话语大厦根基
该书理论挖掘的部分堪称一大亮点,扎实程度与深度皆令人赞叹。作者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追溯之旅,先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蒙昧之初,探寻语言诞生的第一缕曙光,于历史的幽微处挖掘那些隐匿在岁月尘埃下、关乎语言起源的珍贵线索。此后,又将视野拓宽,一头扎进西方古希腊的思想宝库,梳理彼时语言哲学的萌芽、发展脉络,同时不忘回望我国历史,悉心梳理我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精彩纷呈的语言哲学思想,让东西方古老智慧跨越千年岁月在书页间碰撞、对话。
同时,作者敏锐捕捉到20世纪学术浪潮里那场关键的“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向”,抽丝剥茧地剖析其中的复杂变革。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绝非单纯将各类理论逐一罗列、堆砌,而是秉持着学术匠心去深挖潜藏在不同理论背后的因果关联与传承脉络。恰似一位技艺高超的史学家把碎片化的历史片段精心拼接,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理论持续进化、动态发展的壮阔长卷。
这份精心雕琢的理论梳理为后续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筑牢了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让整个体系接上了历史深处的“地气”,从过往漫长岁月里汲取养分,又精准对接当下时代的“天线”,时刻感知时代的风云变幻与现实需求,稳稳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蓬勃生长。
二、破题之新:融通思维的引入
在学术研究的漫漫长路上,过往针对话语体系展开的诸多探讨大多桎梏于一种宏观且笼统的叙述模式。研究者们习惯性地对整体性的话语体系进行宽泛概述,试图一次性将繁杂的内容尽收囊中。然而,这种做法恰似用一张大网打捞所有的鱼,看似全面,实则衍生出诸多弊端。范围划定得过于宽泛,使得研究难以聚焦核心要点,各项要素杂乱交织,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概述杂乱无章的困境,研究的指向性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读者很难精准捕捉到关键信息与核心论点。
反观本书却独辟蹊径,为话语体系的剖析带来全新思路。作者匠心独运,先是条分缕析地把丰富多元的话语类型精细拆解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以及生活话语这三大板块。政治话语,犹如国家发展的航标与号角,承载着方针政策、权力运行的表达逻辑;学术话语,则是知识精英们在思想交锋、理论创新中凝练出的专业表达,为社会进步输送智慧养分;生活话语更是贴近大众日常,充满了烟火气,反映着百姓最质朴真实的情感、观念与诉求。
此外,作者并未止步于单纯分类,而是以高瞻远瞩的融通视角将这三种话语巧妙融合,探寻它们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度挖掘三者协同发力对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巨大效能。这般独出心裁的处理方式,彰显出作者超脱常规的思考维度以及对繁杂话语体系鞭辟入里的总结归纳能力,无疑为后续相关研究点亮了一盏极具启发性的航灯。
三、实践映照:点亮话语发展的航标
于当代学术语境下,本书秉持实证主义导向,以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剖析中国当下三类核心话语范式所潜藏的沉疴,并针对性拟定化解之策。作者对现存话语弊病剖析精准深刻,辅以多元实例佐证:于政治传播领域,部分领导话语呈现“悬浮态”,话语输出囿于程式化表达,实操性匮乏,理论纵深不足,难以达成政策意涵的高效传递与深度渗透;在学术生产领域,部分经济学研究者背离科学的演绎归纳法,秉持结果先行的理念,逆向架构理论模型,致使学术产出沦为“伪证”,科学性与公信力均有所受损;置身网络社交生态,新兴网络用语呈爆发式增长,这类碎片化、即兴式的表达侵蚀着传统话语的规范性与逻辑性,为话语体系的稳定演进带来诸多变数。
本书布局遵循严谨的学理脉络,从政治权威话语、专业学术话语,延展至大众生活话语,抽丝剥茧般地直抵问题内核,旨在攻克话语融通困境,学术启迪意义斐然。鉴于中国复杂的历史沿革、多元的社会结构与独特的文化底蕴,唯有扎根实践土壤,深度参与社会调查,聆听时代洪流下民众的真实诉求,方能探寻契合中国国情的特色话语体系建构路径,为本土话语的现代化转型筑牢坚实的根基。
四、启迪之深:探寻话语建构的路径
通读完这本书,我收获了许多中西方话语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予我以深刻且持久的启迪,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明话语交织的魅力。同时,书中所提出的对策与前瞻性路径,极具参考意义和时代价值,使我反复咂摸、久久回味。
作者点明当下学术进阶与话语重塑的关键要素首要就是悉心营造适宜学术生长的生态环境。优质的学术生态绝非自然天成,它仰赖于政策的精准引导与持续激励,需凭借完备且合理的制度体系匡正学术风气、保障学术公正,为学术活动筑牢规则底线;还需营造开放包容、鼓励争鸣的文化氛围,消弭学术藩篱,让不同观点、流派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赋予学术领域盎然生机。其次,锻造一支高精尖的学术队伍,亦是重中之重。这类精英群体,应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能从华夏千年智慧中汲取养分,同时具备全球视野,时刻追踪国际前沿理论与方法。经系统训练与实践打磨,他们形成扎实严谨的治学风格,怀揣对未知的无畏探索精神,堪当引领学术风向、攻克学术难题的主力军。最后,搭建起宽广无垠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无疑是接轨世界学术浪潮的关键一步。借由这一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国内学者得以与全球顶尖头脑面对面切磋,共享前沿发现,互鉴研究范式。新兴学术成果能够迅速传播,在多元视角的反馈中迭代升华。中国的学术理念亦能借此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为全球学术拼图嵌入中国板块。
在达到以上的条件后,大力深耕基础性的哲学科学势在必行。哲学科学作为人类认知的底层架构,犹如灯塔一般为各学科研究指引方向、输送逻辑养分。此外,强化问题意识更是不可或缺,它鞭策学界跳出惯性思维的圈子,练就从复杂现实里敏锐捕捉关键问题的眼力,挖掘出中国实践中蕴藏的普适性议题,让学术研究真正扎根大地、回应时代。值得一提的是,秉持开放姿态“面向世界 ”则是拥抱全球知识宝库,将世界智慧融入中国的创新脉络,确保了学术生命力的常青。书中这些熠熠生辉的观点,皆是从实践沃土里精心采撷的实用方略,值得学界同仁奉为圭臬并认真汲取内化。
站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中,我们身负沉甸甸的历史使命,那就是持续地深耕细作,探寻契合中国国情的话语体系建构之路。话语体系绝非简单的言语集合,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观外显,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理念、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精雕细琢这一体系,使其进化为中国独有的竞争优势,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魅力的强劲引擎,进而深度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阔征程,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发展输送强劲的文化支撑力,是当代学人与有识之士责无旁贷的崇高追求。
(作者单位: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