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体性是文化作为生命体的根本特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的内在根据,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的坚持与发展,是文化传承发展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在当代中国,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树立文化主体性成为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使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使命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最为有力地体现了高度自觉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树立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旗帜,全面擘画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蓝图,无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还是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都最为有力地体现了新时代高度自觉的文化主体性。
对文化主体性的强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以贯之的主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不断发展,使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重要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即通过文化自信,建立强大的文化自我,树立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文化主体性对于捍卫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诸领域所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到文化主体性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括为一个实践总体的重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阐明了“第二个结合”之于树立文化主体性的决定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世界昭示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图景,向世界示范了一种具有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文明。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使命的深刻把握,最为有力地体现了高度自觉的文化主体性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的主要问题,即多样问题中的总问题、多层问题中的元问题,构成了该时代的主题。换言之,真正的时代课题,不能停留在对一般的经验层面问题的认识上,而应被理解为表征着时代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的主要现象和重大事件乃至理论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树立文化主体性成为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使命,这是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相交织的历史方位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既是树立政治主体性的过程,也是文化主体性的确证过程。政治主体性的确立必然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文化主体性的确证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坚实根基。“第一个结合”蕴含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实事求是的精神本身就深刻体现了文化主体性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重新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养分”的基础上,通过新文化的创造延续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血脉。
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仅仅以理论形态存在于文化生命体之外,而是要进入文化生命体内部并转化为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树立并发挥文化主体性的结果,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不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充实了其文化生命力,而且用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国融入现代世界,实现了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结果。
二、树立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以贯之的主题
时代是思想之母,一切划时代的理论皆为时代需要的产物。正确的思想之所以能够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就在于其始终没有脱离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实践,准确地反映时代的主题,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凝结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由于深刻反映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使命即树立文化主体性,使之成为贯穿这一思想始终的主题,而擘画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进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就是树立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强大的文化自我、树立文化主体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坚定的文化自我则为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强大的文化自我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文化主体性的建立,既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思想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之中。就此而言,中华文化主体性中的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民族的,更是当代的、世界的。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就在于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另一方面,文化主体性问题有着自身演进的思想谱系。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主体性问题首先体现为“中国文化意识”,继而演变为“文化自觉”“文明自觉”问题。进入新时代,这个问题被进一步概括为“文化自信”。
所谓历史自信,是主体对于民族、国家、政党历史所取得的奋斗成就、所形成的奋斗精神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历史自信,特指对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由此扩展到对中华文明历史的自信。换言之,这种历史自信是对于我们所取得的历史功业的自信。这种历史自信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正当性的来源,成就历史功业的标准在于是否造福人民、是否以人民为中心。历史功业来自做正确的事情、做对历史负责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正确的事情意味着其背后有价值,不过这种价值的确立方式不是抽象的,而是来自实践、来自“实践的正确”。价值不是一种观念形态,不是一种理论真理,而是用历史事实证明了的“正确”。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发生且相互促进的奇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功业。这一功业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正是这一历史功业让我们深刻自觉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种文化主体性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体现的主体性,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同时它也是中华文明主体性和中华民族主体性的体现。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的根基。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文化主体性概括为三层含义,即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三者叠加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
在历史功业之上形成的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成为巩固我们的历史成就的重要前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起文化主体性,用文化主体性来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历史成就和历史功业。因此,树立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这个文化主体性是我们精神独立的来源,是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来源,是让我们能够继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保障。
三、深刻认识树立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文化、精神文明都被理解为上层建筑的内容,特别是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内容。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更多地表现为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经济基础包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生产关系既能推动生产力的变革,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尤为强调上层建筑特别是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诚如恩格斯所言:“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对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言,文化或意识形态发挥着重要的再生产作用,文化或意识形态是保障经济基础发挥作用的力量。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是社会再生产、现实再生产、政治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树立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性,就建立在对上层建筑尤其是文化或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的认识上。按照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是一个各领域分化发展的过程,现代社会是通过系统整合的社会。所谓系统整合,实质上就是经济整合社会或资本整合社会,这种通过资本抽象整合起来的社会,内部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分化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把经济仅仅视为经世济民的手段,并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领导来统合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根据。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关系,不能通过文化或意识形态所传达的正确的价值观来稳定社会,而放任资本及其所代表的商品拜物教来统合社会,必然会出现一个分化的社会。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拓展和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道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自觉,对于上层建筑,特别是文化的政治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化或意识形态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有着某种基础性意义,发挥着将社会统合为一个实践总体的中介性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不再重要,而是强调文化的作用是让经济基础持续发挥作用的条件。文化建设不是代替经济建设,而是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上,需要进行进一步建设的领域。经济与文化之间必须形成一种新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的实质就是用文化主体性来支撑起经济建设的主体性。
树立文化主体性对于捍卫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诸领域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支撑,过去取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的成就将会由于缺乏强大的自我,而无法凝聚成一种统一的政治和历史效果。将会由于文化主体性的缺乏,而导致诸领域之间彼此冲突无法协调的结果,甚至也会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反噬诸领域取得的成就。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就是文化主体性建设,就是用文化主体性来统合社会诸领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通过自身的文化主体性,经由文化建设建立起当代中国社会诸领域统一的文化主体性,用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支撑起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深刻认识树立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还要进一步理解“第二个结合”对于树立文化主体性的根本性意义。“第二个结合”是树立文化主体性的根本途径,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建设的主题。将文化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是深刻认识文化主体性重要意义的结果。“第二个结合”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同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道路一气贯通;打开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宝库,把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的信心,把坚守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主体性的文明支撑。因此,“第二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个结合”作为树立文化主体性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大历史观和新文明观实现的。大历史观是对“接续奋斗”的历史观的进一步深化运用,它把党史和中华文明一气打通,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建立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根基之上,用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支撑起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新文明观则是用“文化生命体”来定义“文明”。文化生命体概念的提出,使我们获得一种面对历史的内在视野,用文化生命体来支撑起文化主体性,理顺了过去对传统的否定与今天对文明的肯定之间的关系,区分出了基于文化生命体内在视野的内在批判与立足于文化生命体之外的外部否定,从而解决了反传统和弘扬传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在文化生命体中的有机衔接,真正让文化主体性建立在深厚的中华文明“肌体”之上。
树立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示范性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总纲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综合创造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起了当代中国最大的认同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史意义,它昭示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示范了一条建设现代文明的道路。西方普世主义的现代文明就是没有主体性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示范性意义就在于,现代文明必须是具有自身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文明,而所谓“普世”的现代文明是取消了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定是具有各自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文明所构筑的人类文明百花园。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