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问题导向

2024-11-12 来源:《湖南日报》2024年11月12日08版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核心提示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继续丰富和深化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方法论,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从“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到“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从“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到“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都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必须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保障。

  突出问题导向是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与其他哲学家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他独特的问题意识,在于他用实践的原则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应时代的呼唤。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如果对矛盾熟视无睹,甚至回避、掩饰、畏缩不前,坐看矛盾恶性转化,可能就会积重难返,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善于发现正视问题、科学分析研究问题,还要努力抓住化解矛盾的着力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突出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本经验。历史实践证明,百余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些不合理约束,释放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段时期以来,伴随着实践发展,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形势、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把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始终,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实践表明,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突出问题导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增强前瞻性、可操作性,通过改革有效破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各方面问题和风险挑战,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针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决定》就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针对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决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针对民生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决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强调民生领域改革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比如,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等等,从而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确定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都是奔着问题去,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看改革举措有没有落实,就要看相关部门有没有聚焦解决问题下真功夫、苦功夫,看这些问题有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改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因噎废食。新时代我们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丰富和深化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方法论,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才能激发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团结一致战胜各种困难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姚国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