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汇聚了洪荒伟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新中国70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相连、同步发展,7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本文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从党的历史角度厘清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脉络。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分为革故鼎新、曲折发展和重大挫折三个阶段。第一,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故鼎新阶段。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破旧立新”。所谓“破旧”,就是破除旧社会毒害人民的思想残余;所谓“立新”,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1956—196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曲折发展阶段。1956年底,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方面,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有了短暂的成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左”的指导思想干扰下徘徊前行。第三,1966—1978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挫折和徘徊中前进阶段。“左”倾错误的积累和泛化,致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迅速被“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纯粹政治运动所替代。首先,误判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其次,扭曲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2.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恢复发展、稳步发展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第一,1978—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发展阶段。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新时期党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在企业、农村、军队、学校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迈出了科学化、专业化、学科化齐头并进的重要一步。第二,1992—201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我国自1984年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逐步得到确证。2005年12月,《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下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归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有力推动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第三,2012年至今,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先后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2012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新中国70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就
1.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党性”与“科学性”融合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凸显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教育的科学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恢复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理论、实践、学科、专业同向同行的四维发展空间。
2.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功绩卓越
7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的需求、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及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不断升华,集中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上。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我们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阶段化和具体化,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并将全面育人、育人全面的各个方面凝结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力量。
3.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风险蹄疾步稳推进
伴随70年的风雨兼程,思想政治教育为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和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文化交融、多种思潮涌动、多样价值并存的开放境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出击,由“堵”转“疏”,教育引导人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提高人们辨别大是大非、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筑牢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产生广泛影响
从1954年10月到1955年9月,全国135个城市开展了“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间,通过榜样教育的有效载体,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政策指导文件。2001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新要求,为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重要指导。
5.加强专门力量和骨干人才建设,并取得长足进步
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为骨干、全社会协同参与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经过多年努力,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所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党的事业和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导师和骨干力量。
三、新中国70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经验
1.始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命线”作用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新中国70年的全部历史证明,党始终坚守思想政治教育这条“生命线”,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方位,实现了保驾护航、凝心聚力的最大效能,创造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的宝贵经验。
2.始终在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坚持“灌输论”本质
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肩负起“灌输”的历史使命,坚持不懈地传播具有理论彻底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把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纲领、方针、政策输送给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此培根铸魂。
3.始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切准“四个自信”内容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中央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宣传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们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新表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魂育人,奋力抒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堂、进培训、进读本“五进”之笔,始终切准“四个自信”内容,引导人民群众成为“四个自信”的实践者和获得者。
4.始终在实际工作中捍卫“以人民为中心”立场
新中国7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主体力量创造历史伟业,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为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并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核心力量服务的又一宝贵经验。
5.始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体现“实践指南”价值
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践的方位,始终伴随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8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禹瑞丽/摘)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