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中,生产力是表征人和自然关系的哲学范畴,这一概念通常被界定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上述界定虽然去掉了以往“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等观点和表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没有摆脱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忽视了自然客体的价值,缺少基本生态维度的关切。
立足唯物史观有关社会形态变革与人类发展进步具体进程的辩证分析视野,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在生产力的整体结构中,一方面,作为劳动者的人是其中最活跃、最革命的主体性要素,构成能动性、创造性的劳动生产力的载体;另一方面,自然物则是其客体性要素,作为生产过程的基础和前提,以自然力的形式作用于生产全过程,制约着其运行和主体力量的发挥。就生产力的实现形态而言,它表现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并现实地体现为参与物质生产过程且生产出物质产品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是自然力、主体劳动力、技术力和社会力的综合。
生产力中包含有自然因素、自然力,如土地、能源等自然物和自然资源,这些可称为自然生产力,在自然生产力基础上才能产生主体生产力、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在传统的生产力理论中,只注重马克思讲到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却忽视了自然生产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坚持以辩证的、整体论的观点理解和分析生产力,认为现实的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交换能量、信息的复杂运动。马克思一再强调,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以及这个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力赖以形成的基本要素,如果把不同人的天然特性和他们的生产技能上的区别撇开不谈,那么劳动生产力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劳动的社会力量的日益改进,这种改进是由以下各种因素引起的,即大规模的生产,资本的集中,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生产方法的改良,化学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应用,“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由此看出,生产力中包含自然力和自然条件,自然生态环境既是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维度上看,生产力包含自然力,自然力是人力与社会力的源泉、前提和组成部分,生产力是自然力和社会力、人力和物力的有机统一。在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循环系统中,人、自然、社会都包含在这个循环系统中,自然和社会、人力和物力之间相互融合,互为条件,构成现实的生产过程,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力量。
思想史的真实是,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反生态性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始终坚持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换言之,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存。对此,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产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就概念规定性而言,狭义的自然力是自然界中本身所具有的、无须代价的、无须任何加工而天然形成的,如空气、阳光、风力、河流等。正如马克思所说:“首先应该归功于一种自然力,瀑布的推动力……是一种自然的生产要素,它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劳动。”这些要素是构成社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及生产必备的自然环境条件等,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一方面,自然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自然生产力还为社会生产提供物质对象和原材料。正如“没有自然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指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在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与人的社会生产力也是同样起作用的。这说明了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总和。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表明,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方式,即现代性的反生态性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为研究和发掘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中的生态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主张提供了新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如经济发展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建设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上述论述拓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和以人民生态诉求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的集中表达,也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内蕴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和民生兼顾、人与自然协调的辩证思维,对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绿色生产力是支撑绿色发展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推动力,绿色发展也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绿色发展,既强调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也强调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既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也强调不能只顾生态环境保护而不发展经济,也就是不能以资源环境为代价取得一时一地的发展, 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生态化的必然结果,决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生产关系带有绿色化的基本特征。在生产力的生态化与新型生产关系系统中,将更加强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人们不仅会用生态化的方式有节制地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更会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反哺生态环境,解决好过往的生产实践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好污染防治、区域性生态系统重建。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