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视角看欧洲文明进程

《欧洲文明进程》(十六卷)发布

2025-1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11月22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欧洲文明进程》(十六卷)新书发布暨中欧文明交流互鉴论坛在京举行。多卷本《欧洲文明进程》由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侯建新担任主编,来自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表示,通过对中外历史的深入研究,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历史滋养、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贡献中国智慧,是中国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伟大号令,这要求历史学研究不能亦步亦趋跟在他人之后,不能满足于做知识的搬运工和理论的消费者,而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我为主、融通中外、守正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概念、研究范式、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欧洲文明进程》是西语世界之外首度由中国学者主导撰写的、系统而完备的欧洲文明通史类学术著作,展现了中国学者独有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新成表示,世界史研究肩负着沟通中外、连接古今的特殊使命。对欧洲文明的深度研究,可为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学理支撑。我们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中国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切实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欧洲文明进程》重新界定欧洲文明的时空维度,提出其为中世纪创生的次生文明,突破了“言必称希腊”的传统认知误区;首创欧洲文明“元规则”概念,拓展了我国欧洲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提出,研究欧洲的分与合、战争与和平、革新与守旧,都能为我们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镜鉴。这种“他者”视角能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身、更睿智地选择未来。《欧洲文明进程》摒弃了传统的政治史叙事主线,创造性地采用了文明进程的宏大视角,全方位呈现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力图完整勾勒出欧洲文明协同演进的图景。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马克垚提出,《欧洲文明进程》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既涵盖欧洲历史的整体脉络,又深入聚焦其各阶层生活的细致场景与发展变化。秉持“中国人看欧洲”的独特观点与方法,以“主体权利”为核心要素并贯穿全书,且关注个人及各类主体的权利展现。
  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曲凯表示,《欧洲文明进程》全景式展现了欧洲文明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欧洲文明的思想根基、制度演变、社会结构与文化精神;以中国立场、中国视野阐释世界文明史,兼具学术系统性与创新性。学校将以多卷本《欧洲文明进程》发布为契机,深化世界史与欧洲研究。希望各界共同努力,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更大贡献。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浙闽认为,中国学者研究欧洲文明,要立足中国视角、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独立思考、系统阐述。《欧洲文明进程》批判地吸收国际研究成果,力图揭示欧洲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动力机制。将欧洲文明的发展置于全球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叙事框架,为理解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与会嘉宾为新书揭幕。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韩东育主持。李国强、刘新成、曲凯、侯建新共同为新书揭幕,侯建新向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馆长袁立泽捐赠了多卷本《欧洲文明进程》。
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侯建新向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馆长袁立泽捐赠多卷本《欧洲文明进程》。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欧洲文明进程》围绕欧洲文明核心要素设置十六个专题,采取跨断代的写作方式,从欧洲文明的开端即中世纪一直论至现当代,使不同面向的研究相互呼应、彼此印证,从而逐步丰满并深化对欧洲文明整体性的理解。侯建新表示:“《欧洲文明进程》旨在以中国话语与中国视角,记录我们这一代人对欧洲文明的整体认知,写出一部既面向中国读者、又能够与西方学界展开对话的欧洲文明史。”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者参加会议,并就中欧文明交流互鉴进行了研讨。
  会议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和东北师范大学东亚研究院联合承办。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