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18日,第七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在京举行。专家学者围绕“以档证史:多国档案与华北抗战史研究”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推动多国档案的发掘与运用,深化华北抗战史研究。
开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姚百慧教授回顾学院发展历史,强调跨学科研究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意义,指出东亚历史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推动学科融合的重要成果,期待通过本次论坛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研究创新。东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史桂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多国档案中的日本侵占华北史料整理与研究(1933-1945)”课题自立项以来持续关注并参与华北抗战史研究。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课题组承办本次活动,旨在搭建青年学者的展示舞台与交流平台,论坛征文体现“选题新、史料新、观点新”的显著特点,期望活动圆满成功。
论坛首先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新生教授作《国际政治学视野下的抗战史研究》主旨报告。王新生系统梳理了日本的国际政治学研究脉络,揭示了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特征,并归纳出国际政治学理论对抗战史研究的启示。王新生强调,研究者应当重视理论研究,从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视角理解中日战争爆发的复杂历史背景。
此后,论坛分为四个专题依次展开研讨。第一组聚焦日军在华北的侵略与统治,探讨了日军粮食统制、宣抚工作等方面的实态与困境,以及其与伪政权之间的权力博弈,揭示了日军统治的内在矛盾及其失败的必然性。与会者还通过解读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与韩复榘关系的演变,展现了中日关系影响下国内政治势力的复杂互动。史桂芳在评议中建议论文需要进一步加强概念界定和语言锤炼。
第二组专注华北抗日根据地研究,内容涉及日军的调查工作、1939-1943年的“扫荡”与反“扫荡”、白求恩援华以及根据地的小学教育。首都师范大学符静老师在评议中建议应当进一步优化论文结构,加强史料分析,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组集中利用英美档案考察英国介入北伐战争、1944年美国介入中国政局等问题。首都师范大学陈言老师在评议中指出,运用多国档案进行研究时,要特别注意概念使用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建议加强不同档案之间的比对与互证。
第四组论文关注抗战期日本与苏联的动态,分析了日本“宪政”走向名存实亡的过程。此外,与会者还通过研究皖南事变前后蒋介石对中苏关系的考量,揭示了国际局势与国内政治的联动效应。北京大学唐利国老师建议青年学者应当深化理论分析并结合历史语境审慎辨析日方话语。
在综合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对论文的写作规范、标题拟定、语言表达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王新生结合自身的研究积累,对部分论文的知识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补充与分析。
本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东亚历史研究中心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多国档案中的日本侵占华北史料整理与研究(1933-1945)”课题组承办。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