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沪举行

2025-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9月12-14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沪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人类之网: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
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开幕式 校方提供
  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仇鹿鸣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金力向百年来为复旦史学发展呕心沥血、耕耘不辍的历代学人致以敬意。金力提出,本次论坛既是历史学科百年学术成就的辉煌展示,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交叉和学术的合作,让复旦成为全球知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让学术的薪火在一代代学人手中传递、燃烧。
  会上进行了以“历史中的空间”为主题的报告,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陈春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周尚意教授先后进行演讲。
  包弼德以“中国历史中的地理模式”为题做了分享。他首先对与复旦大学共建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给予了肯定,随后分别从“自然地理与行政地理的对比”“郡县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最后通过地理志体例的变化揭示了古代地理书写从行政地理(Administrative Geographies)到文化地理(Cultural Geographies)这一深刻的范式转变。
  陈春声以施坚雅与客家研究的关系入手,着重论述施坚雅区域体系理论的核心观点。他以劳伦斯·克利斯曼的“文化崎岖”理论提出,商品流动不一定遵循施坚雅层级市场体系,且市场存在以族群联结的可能性。他认为,客家人在地理分布上并不符合施坚雅宏观区域的划分标准,并表示从史实中并不能得出客家人聚留山地与迁移的规律。在对区域体系理论与梁肇庭客家叙事的假说进行反思后,陈春声强调,“区域”的界定应与人的活动与认知相联系,而区域的界邻地区自成一个区域。此外,现代学术和网络技术对人群区域认同也存在重要影响。
  周尚意以“在地理场景中理解历史”为题作报告。她首先提出本项研究意在论证地理场景对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并对“地理场景”的意涵进行具体介绍,强调它是事件嵌入的多要素集合,是主体意义的有机载体。她以侯仁之、卡尔·索尔、段义孚三位学者的研究案例,展现他们如何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景观和地方感的角度,完善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对接方法,即探讨如何在地理场景中理解历史,并分别对揭阳、北京、珠海的三个具体案例做分析,总结并展望了用景观现象学方法开展地理场景分析的可能性。
  在9月12日至14日的会期中,中外学者围绕七大主题共发表二十一篇报告,其余的主题包含“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古典时代的形塑”“从明清江南出发的全球史”“中国思想的古今演变”“近世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等多个方面。通过坦诚的学术对话,推进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有助于深入对历史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之理解。主办方表示,本次论坛以知识、理论、方法创新为指引,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意在打破中国史与世界史之藩篱,聚焦跨地域的联结,直面新技术对史学研究的挑战。
  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主办。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