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坚定维护真相

2025-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是要在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抗战史观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坚定维护历史真相。从学界研究出发,如何认识“中流砥柱”的作用和价值?当前学界研究进展如何?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
  正确认识“中流砥柱”的历史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网:学界提出“中流砥柱”的核心标准包括政治引领、战略制定、民心凝聚和战场贡献等方面。根据最新研究,您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哪些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具决定性?为什么?
  侯中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目前,学界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总结认为,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多重的,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个方面。
  纵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是根据抗战阶段和战争发展的不同特点,以革命者的战略眼光、无畏精神审时度势,总能在民族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展现出中流砥柱的支撑作用。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的政治引领作用最具决定性,具体体现为引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战略,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通过自身的军事战略战术鼓舞了士气,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引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凝聚民心,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再次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发挥的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学界研究走向深入
  中国社会科学网:近十年来,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一主题,我国学界形成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这些研究在近年来为何能取得突破?
  侯中军:过去十年,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一主题,国内学界在史料发掘、视角更新与多学科交叉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涌现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在出版专著方面,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出版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修订版)、王继平的《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史(1931-1945)》、王士花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创立与发展研究》;在论文方面,有《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求是》2025年第14期)、金冲及的《从延安整风到中共七大》(《历史研究》2021年第3期)等文章。
  能够取得研究上的突破,一是基于抗战史料的深入发掘和使用,不仅是中文史料,还包括大量的英文、俄文、日文史料,这些资料为从不同侧面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基础。二是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例如,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就可以被视为是理论创新的一大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您认为应把握哪些重点原则?在哪些领域需要持续深挖?
  侯中军:“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本质上是正确抗战史观和研究思维的转变,抗战史研究已经从“谁领导”的党派之争,转向“谁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基础史料的发掘和使用。资料是研究的基础。十年来的发展证明,只有充分重视史料,才能取得基础研究的突破,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提供扎实的论证基础。
  二是坚持基于跨学科视野下的理论创新。要打破马克思主义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历史学科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各学科互相借鉴,吸纳其它学科的优长。战争是整体的,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推动战争朝着胜利方向整体前进的,单一的学科无法客观呈现此种整体前进的态势。
  三是注重与海外学界的对话与交流。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格局下论证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与海外学界进行密切交流,才能更好地呈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性。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刘越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