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新的时代坐标上回望: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14年抗战,绝非仅是御侮图存的悲壮史诗,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征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点。抗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近代以来“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殖民体系枷锁,标志着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实现了民族主体意识的现代重构与空前的政治觉醒,为后续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在这场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所展现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深刻验证了坚强领导核心与先进理论指导在民族救亡与复兴中的核心作用。正是这场胜利及其所激发的磅礴伟力,推动中国历史航船不可逆转地驶向独立、解放与富强的航道,开启了古老文明浴火重生、迈向现代化的崭新征程。围绕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广友,在他看来,抗战熔铸的精神火种与历史经验,至今仍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攻坚克难提供着不竭动力与深刻启示。
近代中国从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社会科学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深重危机走向重新崛起的生死考验。它终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历史阶段。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确立了世界大国身份。从百余年中国近代史的视角考察,您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这一论断?
黄广友:在中国近代一百多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像抗日战争一样,真正把中华民族唤醒,真正凝聚起全民族的精神、意志和力量,使中华民族从深重危机走向重新崛起,成为近代中国从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抗日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中国历史走向,在民族独立、精神凝聚和社会发展力量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关键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彻底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循环,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不独立”的困境,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前提和条件。这场胜利打开了一个全新局面,开辟出了大踏步前进的道路,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长期压迫,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为中国现代化自主发展扫清了前进障碍。
打开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通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深刻改变了国内政治格局,为后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并最终走上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民族复兴之路奠定了基础。 对此,请您结合相关史料,从国内维度谈一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这一论断的理解。
黄广友:抗日战争深刻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为中国社会变革创造重要条件。在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并迅速成为一个坚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纽带,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构筑成全民族抗战的整体战。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内阶级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显著变动,人民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壮大,人民的觉悟在抗战中迅速提高,这是中华民族彻底改变自己衰败命运走向复兴的根本力量,彻底打开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通道。
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从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到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核心,我们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请您结合相关史料,从抗战和民族伟大复兴视角谈一谈中国共产党的关键作用。
黄广友: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彻底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始终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冲锋陷阵的战斗姿态引领抗战前进的方向。一是制定正确的抗战路线,始终成为抗战的政治领导者。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持久抗战,坚持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始终引领着夺取抗战胜利前进的正确方向。二是始终冲锋在抗战最前线,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抗日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并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始终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主心骨和中流砥柱。三是推动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和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国内各政治团体实现了空前大联合,不同政治力量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集结起来,形成了自近代以来空前的民族团结,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和保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抗日战争空前地唤醒了民族意识,实现了全民族的团结,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请您从民族复兴的视角谈一谈抗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系,以及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黄广友:在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爱国主义的观念越发变得清晰和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抗战严峻的社会现实和亡国灭种的危机,迫使中国社会各阶层超越了地域、阶级以及民族界限,在“共御外侮”的旗帜下,逐渐凝聚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抗战的洗礼中迅速从自在走向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觉醒,推动中华民族空前实现大联合和大团结,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的人民战争,陷日本侵略者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力量。同时,这种觉醒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想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文化心理基础和重要历史基石,使民族复兴成为全民族的共同愿景,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借鉴。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民族团结平等的政策和措施,如赋予国内各少数民族自治权利、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国家等等,这些举措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已逐渐成熟,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政策和具体实践,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