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学研究院明清史研究所学术分享会在京举行

2025-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班晓悦)8月11日,“故宫学研究院明清史研究所学术分享会·第十场”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乾隆的思想世界——兼谈全球化视角下明清史研究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鱼宏亮主讲,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主持。故宫博物院的部分研究人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的部分师生现场聆听讲座。
  在中国历史上,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是历史学家研究和关注最多的帝王之一。但是有关研究严重不足,以致乾隆帝呈现给后人的形象,充满矛盾且面目模糊。鱼宏亮教授的研究聚焦乾隆帝的思想世界与国家治理的政治实践,通过梳理其儒家圣王、华夏文宗、文殊菩萨化身及满洲宗长的四重身份,为理解这位塑造了清代鼎盛与转折时代的帝王提供了全新视角。
  在鱼宏亮看来,乾隆帝的四重身份决定了其思想世界与统治理念。
  首先,乾隆帝致力于成为儒家的圣王,将儒家“内圣外王”奉为圭臬。他继承康熙“圣祖”所确立的“圣王”传统,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祖宗之法,强调“治天下之道莫详于经,治天下之事莫备于史”。在他看来,帝王通过修身达成“公诚”,方能如天地般“无私”,实现“庶事咸理”。这种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坚守,成为其巩固治权的核心逻辑。
  其次,乾隆帝致力于塑造华夏文宗的地位。他一生留下约4.3万首诗、千余篇文、画作1400多幅、书法2万多件。这些数量庞大的诗文书画作品,是乾隆践行宋明理学修齐治平思想的“以文修身”的独特模式。乾隆诗文很少“吟弄风月”,而是“关政教、考得失、念民依”的治国记录——巡幸、战事、农事皆入诗,甚至“七字聊当注起居”。他将诗文创作视为修身指标,认为 “文以载道”,既是对圣贤经典的体悟,也是道德外化的载体。同时,他调整文化政策,主张“经学与文学并重”,推动实学发展,力图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领袖。
  再次,乾隆帝也像元、明、清历代皇帝一样接受藏传佛教文殊菩萨的尊号,通过多元而包容的宗教政策对蒙古、新疆、西藏的广大信众进行治理,严格管理宗教政治集团的种种活动,制定与完善了清朝中央对西藏等地完全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精神凝聚。
  最后,乾隆帝还身兼满洲宗族的大宗长的角色,这对于理解康雍乾时代清朝实行的种种保持满族传统的举措尤其重要。鉴于“满洲”这个新兴的民族共同体本身是由女真、蒙古、汉人、朝鲜等不同的人群成分构成,因此,所谓“满洲特权”,实际上体现了关外军功贵族集团的利益,并非民族差别政策。他强调“清书骑射”等满洲文化传承,通过《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编修来保证满洲特权阶层的利益,他“君臣一体”与“满汉共治”的基本治国方略,既以满洲特权政策巩固统治根基,又吸纳中国传统制度与文化,实现“满洲军功贵族集团”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鱼宏亮谈到,乾隆的多重身份服务于“大一统”国家的治理需求,塑造了其多元一统的思想世界。乾隆帝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儒家圣王思想的修成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实践。作为18世纪全球化时代中外影响最大的帝王,乾隆及其时代经历了早期全球化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成为中国康乾盛世向近代转变的关键时期,最新的研究已经完全改写了过去的历史书写,一个全球化的康乾时代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分享会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主办。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