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明海英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具备文明发展潜力。围绕长江文明的源流及其演进,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
稻作文明是长江文明的经济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长江文明大约起源于何时?
刘礼堂:长江文明是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主要以稻作文明、青铜文明、玉文明作为核心支柱。长江文明起源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但其系统化发展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核心标志是稻作农业的出现。距今约1.5万—1.2万年前,在长江中游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古栽培稻标本、植硅体与炭化稻粒,证明长江流域率先驯化野生稻,开启了农业革命序章。距今约1.1万年前后,长江下游以浙江浦江上山文化为代表的遗址群,发现了早期农业定居聚落遗迹,出土了大量炭化栽培稻米、完整稻作生产工具链以及掺稻壳的夹炭陶器。自此,我国在东亚地区率先进入了“初级村落”的历史发展阶段。距今约9000—8000年,长江中游以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为代表的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等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及环壕聚落,标志着以稻作为核心经济基础的早期农业社会初步形成。距今约7000年,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出现了发达的耜耕农业技术、干栏式建筑群以及早期漆器,进一步印证了长江流域独立发展、根基深厚且技术先进的文明体系。
长江文明的曙光,早在距今万年前便已初显于东亚大地。它以革命性的稻作驯化与农业经济为根基,经过数千年的持续演进,最终奠定了与黄河流域交相辉映、并行不悖的中华文明源头地位,谱写了辉煌的中华文明篇章。
从区域勃兴到多元一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简要梳理长江文明演进的脉络。
刘礼堂:长江流域自西向东,海拔落差大、流域面积广,土壤和气候差异大,也因此形成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文化习俗差异,形成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色的文化分区,它们共同构成了长江文明体系,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史前时期,长江文明的全流域演进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多元区域文明勃兴。该阶段以稻作农业的普及作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人口增长与社会复杂化。例如,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考古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址——城头山古城,其兼具环壕与祭祀功能,反映社会权力的萌芽。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文明基础,随后兴起的凌家滩文化以精湛的玉器工艺展现了神权观念与社会等级分化的形成。第二阶段,城邦国家的兴起与文明发展。长江上游以宝墩文化为代表,出现城址雏形,该区域系统性文明发展相对较晚。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其早期水利工程——熊家岭水坝的发现,标志着人类活动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伟大跨越;出土的蛋壳彩陶杯体现了高超的制陶工艺及独特的审美理念。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以莫角山古城为核心,建成巨型水利工程与祭坛,且以玉琮、神人兽面纹礼器等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蓬勃发展,标志着东亚早期国家的形成,成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实证。
夏商周时期,长江流域进入青铜技术驱动的新阶段。长江上游的三星堆遗址是古蜀文明的典型代表,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开启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序幕。长江中游的盘龙城遗址是商王朝的军事与资源中心,是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进程的重要例证。长江下游的吴城文化颠覆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传统认识,展现了地方政权对商文明的吸收与创新,证明了长江以南同样存在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秦统一后,在丝织业领域,长江流域凭借温暖湿润的气候与丰富的桑蚕资源,成为重要的丝绸产地。陶瓷业成绩斐然,以浙江地区为代表的越窑青瓷烧制技术达到很高水平,质地细腻、造型优美,产品畅销大江南北。
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缩短了南北交通时间与成本。长江流域丰富的物产,如粮食、丝绸、茶叶等,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满足了中原地区的需求。而北方的先进技术、文化理念也随着运河之水南下,为长江流域注入新活力。扬州和镇江等地因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成为该流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而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这一时期,长江流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与文化昌盛,也为后来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塑文明图景 启迪当代文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研究长江文明具有哪些重要意义或时代价值?
刘礼堂:研究长江文明不仅是对历史的溯源,更是理解当下、启迪未来的钥匙,具有深远而多维的时代价值。
重塑中华文明起源认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长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并驾齐驱,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深入了解长江流域先民创造的辉煌成就,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挖掘生态文明智慧,服务长江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长江先民如何实现人与河流、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梯田耕作系统、圩田桑基鱼塘模式以及屈家岭、良渚、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案例借古鉴今,为推动“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本土智慧。
深化区域经济文化研究,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当前,深入挖掘长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举措,是保护传承中华文明、推动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推动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文明独特的演进历程和发展智慧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