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术对话 传播正确二战史观

——访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刘本森

2025-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二战结束80年来,为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国际学界对二战历史及其相关的研究日益丰富。为更好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维护世界和平正义,应该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与国际学术界加强对话,使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被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学界的二战史研究有哪些新的关注热点?如何才能加强学术对话,提升我国在二战史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刘本森。
  国际认知呈现新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国际社会对二战历史的认知和态度目前正呈现出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刘本森:国际社会对于二战历史的认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欧洲中心到全球视野。传统叙事长期聚焦欧洲战场等作战地区,比如诺曼底登陆、珍珠港事件,忽视中国战场贡献;近年来,国际社会开始突破欧洲中心观并进行了一定反思。二是重视中国对二战胜利的重大贡献。英国历史学者拉纳•米特认为,中国这一“被遗忘的盟友”在二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学者克里斯汀·穆尔里迪·斯通提出:“中国的抗战早于欧洲爆发,一直持续到欧洲战事结束数月后日本投降。中日之间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三是重新定义二战的起点。一些学者提出,应突破原本将德国闪击波兰作为二战起点的认知,将九一八事变作为二战起点。美国历史学者安德鲁·N.布坎南在《全球视野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53)》一书中认为,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地区标志着二战的爆发。
  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全球史观的兴起推动多中心叙事的萌发;二是我国对自身抗战史研究的实证成果蓬勃发展,使西方学界正视中国贡献;三是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国际社会重新评估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价值。其中,我国抗战史史料的开放、研究成果的涌现、国际合作研究的推进,对这一认知变化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
  加强学术对话 提升传播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确保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被正确认识?
  刘本森:一是强化学术研究与话语创新。在研究中,我国可以推动、主导相关跨国合作研究项目,将中国战场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链条中,突破西方中心叙事。例如,联合美、英、俄等国学者共同研究中国战场对其他战场的战略牵制作用,通过实证数据重构国际认知。同时,批判性整合西方理论,提出“东方主战场”的自主研究范式,系统阐释我国抗战的战略价值;通过支持中外学者合作,形成研究成果,以第三方视角增强说服力,推动国际学界完整、准确认识我国14年抗战的历程和价值。
  二是推进史料开放与数据化。通过进一步扩大国内档案开放范围,整合散落海外的珍稀文献,依托相关数据库和平台,推动史料的数字化和多语种化。要积极探索多国档案共享机制,与英美国家档案馆合作电子化海外藏中国抗战档案;要重视证据链整合,交叉验证中日双方军事档案、第三方媒体报道、幸存者口述史,形成不可辩驳的证据网络,破除历史虚无主义。
  三是创新传播策略。要推动学术资源的公共化转型,融合多种媒介方式,以博物馆展陈、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方式呈现学术成果,还可以考虑推动相关研究成果进入历史教科书,从教育源头抓起。
  总体来看,学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史料开放提供证据支撑,传播创新打通接受渠道。三个途径共同发力,有助于保证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被正确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网:面向国际社会,如何利用好传播平台,提升我国对二战历史叙事的话语权?在讲述中国二战史时,要想提升传播效果,更易于被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同,需要在“书写”和叙事中注重哪些方面?
  刘本森:国际传播注重分层分类,实现精准触达。面向国际社会传播正确二战史观,使中国二战史更易于为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同,可以针对性进行叙事和讲述。在欧美等国,可通过学术共同研究和扩大资料开放,积极寻求学术破冰;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可共塑反殖民记忆,强化情感联结;在“全球南方”国家,则要突出反殖民叙事,凝聚发展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以共同价值突破文化边界,以集体记忆凝聚跨国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刘越/采访整理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