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研究要有中国视角

——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桂芳

2025-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中国视角推进二战史研究,更好凸显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意义重大。中国视角在二战史研究中有哪些独特作用和价值?如何推动研究持续走向深入?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桂芳。
  重视中国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网:为什么在二战史研究中要注重突出中国视角?
  史桂芳:对二战史研究而言,中国视角有其突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争,其规模之大、牺牲之巨、损失之重,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研究战争、总结教训、维护和平、避免悲剧重演,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学界主导着二战史研究的话语权,西方学者撰写了大量的二战史鸿著,但这些著作有些对中国抗战只字不提,有些语焉不详,甚至忽视乃至无视中国这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国家对打败侵略者所发挥的作用。中国二战史研究者有责任从新的视角,阐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突破“西方中心论”之束缚。当然,中国视角不是狭隘的、排他的,而是开放的、联系的视角,要站在人类和平与正义的高度,全面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努力、奋斗和贡献,也客观评价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抗战的支持。
  此外,中国视角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研究成果丰硕。1985年首都师范大学的齐世荣教授在参加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发表了《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四十年来,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用的成果,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经过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国外学者也逐渐重视并研究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英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拉纳·米特撰写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齐世荣先生的二战史研究,表达了中国学者的视角和立场,开创了二战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的二战史研究,提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作用的认识,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响应。由此可见,中国视角下的二战史研究,可以更好阐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消除西方偏见。
  推进研究走向深入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视角将在二战史研究中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史桂芳:中国视角可以深化二战史的研究。在二战史研究中,西方学界存在着“重欧轻亚”倾向,以中国视角研究二战史,可以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为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既然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应该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尽管二战的起点仍然在争论,但是,这是中国学者对二战史的重要发声,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诸多影响。中国学者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西方战场的关系、东方主战场的巨大贡献等研究,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同时,中国视角更加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资源共享。近年来,中国学者编写的二战史著作在国外不断被翻译出版;国外的许多研究成果在我国的翻译、出版也在日渐增多,这种学术交流可以推动双方了解彼此最新研究动态,发现中外学者在研究理论、史料、方法等方面的异同,通过相互借鉴,推进研究走向深入。中国视角重视运用多国史料研究二战史,我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国档案中的日本侵占华北史料整理与研究(1933-1945)”就是通过搜集、整理各国档案史料,以中国视角研究日本侵华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总之,中国视角是大历史的视角,这个视角既注重中国抵抗侵略、维护和平的贡献,又肯定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实事求是地评价各国对战胜法西斯侵略的贡献,最大限度接近历史真实,进而推进二战史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采访整理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