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资料与汉晋历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5-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7月23-24日,“碑刻资料与汉晋历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70余位海内外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天水市政府副市长张兴军在致辞中谈到,天水作为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历史底蕴深厚,以碑刻为代表的文化资源尤为丰富。汉晋时期,天水地处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前沿,留存至今的碑刻,生动见证了不同文化间交流融合的历程。韩国首尔大学金秉骏教授认为,天水在汉晋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天水出土的简牍与石刻,不仅为研究中国早期历史、思想及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更凸显了天水历史文化中互通交融的显著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周群表示,本次会议提交的60余篇学术论文,反映出国内外学界对天水历史文化的浓厚研究热情,希望学界在综合利用碑刻等出土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在研究中的实际运用,从而更好地助力天水文化的深度发掘与有效保护。
  主题发言中,西北大学王子今教授对汉代交通工程纪功石刻的史料进行了细致梳理,深刻揭示出其中蕴含的经济成本、人力成本与生命成本。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马场基教授归纳出古代日本列岛制作石碑的三类场景,并对古代日本石碑稀少的原因加以探讨,对日本石碑的意义及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王天然副研究员对明吴氏丛书堂抄本《隶释》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细致考述,指出其在文字构形与写法上的珍贵价值。故宫博物院王素研究员从天水所出蜀汉铜镜谈起,讨论了魏晋至唐代天水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西北师范大学张德芳教授结合天水放马滩秦简对秦人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及精神世界进行了全面考察。天水市博物馆刘玉璞研究馆员介绍了馆藏拓片的保护现状、研究进展、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途径。
  小组研讨环节中,60余位学者分4组深入交流探讨。专家学者充分整合汉晋时期的碑刻、墓志、造像、简牍等多种资料,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创新,既注重对文本的系统整理,又聚焦边疆治理、制度演变与地区文化等问题,系统探讨了天水历史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秦汉史研究室、天水市博物馆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海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协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供稿)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