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青藏高原区域历史文化

2025-05-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朱羿 通讯员宋延东)5月17日,“青藏高原区域历史文化研究高峰论坛暨芈一之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在青海民族大学举行。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黄世和,青海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马成俊,芈一之学生代表、青海民族大学终身教授贾晞儒,芈一之家属代表芈友强等出席会议。开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丙胜主持。
  芈一之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曾任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任。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民族源流考证、民族关系及历史领域,通过古籍文献与田野调查结合,厘清青海多民族迁徙脉络。芈一之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为《撒拉族简史》《青海蒙古族简史》,对青海地方史和民族史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
  黄世和在致辞中表示,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研究具有维系民族文化根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价值。他高度评价芈一之先生穷尽毕生心血构建的青藏高原民族史研究体系,特别是芈一之先生在族际关系考证、区域文明演进研究等方面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勉励大家传承芈一之先生的学术精神,为推动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研究迈向更高台阶作出更大贡献;希望与会学者能够深入交流,互鉴共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治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主旨报告环节,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教授魏坚在《通天河流域岩画的初步分期与年代》报告中认为,通天河流域岩画分为三期,第一期以赛康岩画为代表;第二期以毕色与木秀岩画为代表;第三期以觉色岩画为代表,通天河流域属史前青铜时期至汉代墓葬与动物岩画年代相当,吐蕃时期及更晚阶段墓葬与晚期岩画中的大量宗教图像和经文有关。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杨铭以《敦煌汉、藏文书中的“吐谷浑”“吐浑”和“退浑”——兼论吐浑一词的语源》为主题,通过梳理敦煌汉、藏文书中“吐谷浑”“吐浑”与“退浑”的称谓演变发现,敦煌非官方文献普遍称“吐浑”而非“吐谷浑”,“退浑”则多见于吐蕃统治后期的文书,“吐浑”的称谓可能源自鲜卑语或突厥语,这一现象体现了西北地区的民族交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张建林认为,吐蕃时期的佛塔主要见于温江多寺和噶琼寺遗址的夯土结构的高覆钵大塔和见于桑耶寺附近松卡地区的石雕矮覆钵小塔。高覆钵佛塔可能源自西域、中亚,矮覆钵佛塔可能源自印度早期。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教授才让以《朝贡与赏赐——基于绛央扎巴自传相关史料之研究》为主题,通过解读绛央扎巴献给噶玛巴的礼品清单,提出绛央扎巴与明朝间建立了朝贡关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宗喀·漾正冈布以《丹噶尔地区藏语蒙古语汉语地名研究》为主题,提出丹噶尔地区的地名大致可以分为藏语、蒙古语和汉语三大类,这些地名是该地区藏、蒙、汉等民族文化交汇交融的最好见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苏发祥以《昆仑文化的知识谱系构成及其价值》为主题,解析了昆仑文化的六大知识谱系,以及昆仑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作用。
  会议设置青藏高原考古发现与早期文明、青藏高原区域历史与文化、博士组和硕士组四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青藏高原考古发现与早期文明”“青藏高原早期人群及其文化”“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关系”“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历史文化的互动及演变”等主题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会议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