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

2025-05-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随着区域国别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中国学术界掀起了区域国别学研究的热潮,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法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纷纷投入到区域国别学的研究中,促进了区域国别学的快速发展。中国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的根本和优势。

  区域国别学是一门观照现实的学问

  区域国别学是兼顾学术与政治的战略学科,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大国之学。中国区域国别学研究的热潮是时代发展的现实反映。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需要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世界。

  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地球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世界呈现出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单元共同繁荣的景象。要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之题,破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遇到的各种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需要对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历史传统有较为科学和全面的把握,这需要有多学科知识经验与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学者对各个区域与国家进行全面的研究,为国家治理、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撑。

  区域国别学研究是以服务当下中国现实的发展需要为目标,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世界发展提供咨政建议的一门现实性、实践性学问。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读历史、分析当下、面向未来,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自信地在世界上弘扬中国的主体价值精神。区域国别学研究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历史观,历史观的正确与否,事关国家的集体记忆、民族的精神积淀、文化的基因传承。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感性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我们生活的感性世界(当下的现实世界),是经过人类世代的积累而形成的。

  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活的世界的一个单元(区域或者国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区域国别学研究者从研究对象的现实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从现实的客观存在出发展开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仅凭文本资料展开研究,区域国别学研究者需要到对象地区或对象国家生活一段时间,展开实地调研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

  区域国别学研究需要辩证的眼光

  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要避免将研究对象抽象化、符号化、机械化。要把握好区域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好民众与国家以及地区的辩证关系。国家和地区不是自然的产物,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人民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性存在。在国家的生产和对外交往中,政府和民众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的主体,区域国别学研究要在全面把握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才能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区域国别学研究要坚持整体与具体相统一的原则。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区域国别学研究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关注过去(历史),又要聚焦现实问题(实践),提出解决方案。区域国别学研究要从全球的视野出发观照区域与国别的问题,不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区域国别学要研究对象区域与国别的具体问题,对特定国家或者区域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议题多样,内容丰富,因此需要学科积累,也需要实际的走访调查和国际交流,从具体问题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是一门关于当下的学问,当下是过去的延续,要想弄明白一个地区或国家政策制定和政治活动的动因,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对历史与现实做出全面的考察。提供咨政服务是区域国别学一个重要的学科属性,因此区域国别学研究要对历史和事件的未来走向做出趋势性预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人所生活的感性世界,并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因而区域国别学在研究某一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时,不能只聚焦于事件发展的短时段,围绕正在发生、已经发生或者潜在发生的事件,探讨事件产生的原因、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事件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也应该具有中时段和长时段的研究视野,对影响事件发生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全面把握。关注事件的短时段,可以厘清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关注区域或者国别发展的中时段与长时段,探讨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区域或者国别的文化心理与社会形态。区域国别学研究既要有短时段的研究视野,也要有中时段与长时段的深层分析,要坚持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的统一,这样才能对对象国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

  区域国别学是一门观照现实的战略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区域国别学的指导地位,能够使我们立足区域国别研究的现实基础,全面辩证地把握区域国别学研究的相关议题。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革命、科技革命和交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实现了从孤立的、地域性的历史,向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的转变。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世界历史”时代,任何人的活动都是全球化的世界体系的一部分。区域国别学研究并不是研究孤立的国别与区域问题,而是研究处于全球化交往下的区域与国别问题。区域国别学研究在关注区域与国别的具体问题时,要有全球视野,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区域治理等重要国际议题的讨论。关注既是国别问题,又是区域问题,更是全球问题的议题,比如气候治理问题、海洋治理问题、网络空间问题、空域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各国间展开合作进行治理。区域国别学在研究国家与区域问题时,要把握好国家与区域问题的具体性与世界历史的统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知识力量。

  (作者系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区域国别学文摘》副主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飞(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