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为促进当代史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鼓励青年史学研究者积极开展学术对话、碰撞思想,加强学术研究的规范意识,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新史学青年论坛”于4月19—20日在芜湖举行。
“第八届新史学青年论坛”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为青年学者搭建平台
开幕式上,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徐彬在致辞中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的历史和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并谈到了学术会议对青年成长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安徽师范大学创建于1928年,为安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作出巨大贡献,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重要的学术会议对青年学者的成长至关重要。期待大家在会上能结识志同道合的好友,激发学术研究的智慧和热情。
《史学月刊》主编苗书梅在致辞中介绍了此次会议召开的缘由和《史学月刊》的概况。她提到,《史学月刊》致力于推动学术创新、坚持现实关怀、坚守学术规范,并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入选“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史学月刊》2024年度第一作者发文数据统计,副教授、讲师等青年学者发文占比接近70%。她表示,年轻人有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学界的认可。希望《史学月刊》能够坚定大家未来走向学术道路的信心,为我们共同的学术事业,共同的史学繁荣作出贡献。
“青年学者是最有潜质和创新希望的群体,是学术的未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在致辞中介绍了学院的概况。他表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有着97年的办学历程,著名学者吕思勉、程憬、周予同、陈守实、李则纲、束世澂、汪诒荪、唐德刚、光仁洪、陈正飞、胡澱咸、万绳楠、张海鹏等先后在此弘文励教,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目前,学院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点,以及相对应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专业,包括徽学研究、中国科举与人才选拔研究、近代交通史研究、新四军与抗战研究、古典研究、大国关系研究、南亚研究等8个团队。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韩家炳主持开幕式。
历史研究应兼具学术深度与当下意义
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青年学者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三组进行分组研讨。每位参会者不仅要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还要为相近领域的学者进行评议,在交流和批评中碰撞思想火花。
据介绍,本届论坛从1100多篇论文中遴选了71位作者参会。这71篇论文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研究时段,既有对商周时期的回顾,也有对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探索,既有对轴心时代古希腊文明的追寻,也有对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聚焦。研究主题非常多元,既有对传统制度史的坚守,关注政权更迭、边疆治理、战争与外交、法律实践以及官员俸禄与行政等方面,也有关于货币、盐税、土地与市场、水利与民生等经济社会议题的相关论文,更有学者深入探讨信仰与仪式、文化符号、思想变迁等精神领域。
与会学者表示,本届论坛所选的论文充分体现了新史学的主题,不仅涉及环境史、医疗社会史、概念史等新领域,注重跨学科方法的运用,还特别重视微观个案的研究。在关注长时段社会变迁与全球互动的同时,也会积极回应现实当中的关切,使得本届论坛兼具学术深度与当下意义,充分展现出青年史学者的活力与时代价值。
与会学者表示,历史学不仅要阐明历史事实的真相,还要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正确地发挥其对现实的导向作用。历史研究要强调问题意识,要在客观上把研究对象讲清楚的同时,厘清这项研究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影响或对相关研究者的启发;历史研究要在关注长时段社会变迁与全球互动的同时,积极回应现实中的关切,从而使历史研究兼具学术深度和当下意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黄楼表示,青年学者是建构未来“有中国气派”国史研究的主力军,要勇担责任,从理论的思考、建构,以及具体的史实考证等方面,为推进这一进程贡献力量。此次参会的青年学者很好地继承了陈寅恪、唐长孺等先生重考据的学术传统,并不囿于成说,有着强烈的质疑精神、问题意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学者栾绍泰提到,与会青年学者或深入阐发传统问题,或发掘此前学界关注较少的新问题;研究路径各异,或深挖文献,或量化分析,或引入经济学、人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方法。在史料运用层面,不仅更全面收集、更深入分析传统史料,还对档案史料、域外文献、新发现石刻、新见文书、账簿等史料进行了较充分利用。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青年教师韦巍表示,本次论坛的中国近现代史参会文章尽管涵盖不同时段、不同领域、不同面向,破题立意也各有侧重,但总体呈现强烈的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选题旨趣、研究路径之间也多呼应,努力在政治、思想、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勾画描绘出近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示了本次会议青年学者的广度、高度和深度,亦折射出青年学者在不同领域中各自推进研究时的学术共鸣。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助理研究员陈剑提出,与会青年学者关于世界历史选题的研讨既反映了传统史学领域的新突破,也有医疗社会史、环境史、海洋史等新兴史学研究,并展现了古今之间的对话;史学理论的选题也充分反映出中外史学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相关讨论既有针对不同区域国别内部问题的研究,也采用了跨国家、跨区域、跨文明的理论视野,同时积极融合法学、政治学、边疆学等多学科视角,彰显了当代史学研究的开放性特征。
与会学者合影 本网记者吴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