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王桧林先生的学术精神

2025-01-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1月4日,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暨纪念王桧林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研讨会现场(本网记者 陈雅静/摄)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雁云回顾了王桧林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和抗日战争史的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并提出,王先生注重个人的史德修养,是老一辈学者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体现了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与王桧林先生是共事多年的好友,他回忆了王先生的学术研究故事,表示王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专家,还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回顾了王先生在抗日战争研究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认为王先生提出的关于抗日战争的观点,和对思想解放的见解对于当下的研究颇有启发。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张太原总结了王先生对中国现代史学会筹备成立、组织活动和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的贡献,肯定了王先生在中国现代史学会成立的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指出王先生指导了学会的发展,并为学会的发展提供了学科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梳理了恩师王桧林先生对中国现代史学科建设的突出贡献,认为王先生学贯中西、亲和待人、一心向学、淡泊人生、宁静致远,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典范。河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回忆与王先生的学术交流,表达了对王先生的学者风范的敬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臧运祜教授肯定了王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史》教材的重要影响,解析了王先生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观点的格局与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续添教授认为,王桧林先生从事的中国现代史研究,为学界展现了重回宏阔视野和重大问题的史学视野,也提示学者们要以宏阔视野发现和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问题,进而开创研究新局面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景和回忆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习时对王桧林先生的深刻印象,他提出要结合王先生的学术思想进一步深入挖掘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研究中有关生活质量的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原院长江沛教授对王先生的思辨能力印象深刻,表示王先生的史学、哲学思想,在当今仍然对培养历史学人才具有重要启发性和影响力。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占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郭晓合教授生动地回忆了与王先生多年来的师生情,重温了王先生大公无私的治学理念,缅怀了王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师德风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越教授介绍了王先生对史学理论问题的省思,对王桧林先生博古通今的史学修养感怀深刻。
  在下午的自由发言环节,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了王桧林先生在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现代史教材编写、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等方面的贡献;用亲身经历回忆了王先生在学业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在生活上对学生关怀备至的故事,表达了大家对于弘扬、传承王先生的学术精神与学术事业的共识。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和王桧林先生的家属参加了会议。
王桧林先生简介

  王桧林(1925年——2009年9月21日),河北省乐亭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日本国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特别会员。王桧林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和抗日战争史的教学和研究,是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奠基人。王桧林致力于撰写《中国现代史》,1980年1月出版了四卷本铅印本。这本教材不仅是新中国高校中第一部正式命名为《中国现代史》的教材,更标志着这一学科体系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王桧林主编了大型《抗日战争史丛书》,这是有关抗战史各项专门研究的总汇。2015年,王桧林的遗著《三余丛稿——我与中国现代史》上下两册出版,该书涵盖王桧林先生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集中了王桧林先生提出和展开讨论的诸多问题,如建立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积极地开展中国现代史研究、提高中国现代史教学质量等等问题,很多观点现已成为中国现代史学界的共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