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4-12-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党史党建学新设立为一级学科,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学科内在发展所需。

  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

  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意味着具有自身特色的概念、范畴、逻辑、结构、路径、载体等的形成与阐释,而这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大背景。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适逢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就要求中共党史党建学学术共同体必须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深入观察新时代伟大实践,从中发现带有深刻时代印记,反映党的历史、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的知识与逻辑,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共党史党建学概念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对新时代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进行学术化的阐释与表达。同时,这一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发生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又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等多种方式回归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增强其解释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与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呈现出深刻内涵,要求与规定着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所涉及的党的性质、党的地位、党的领导等重要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重要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世界之问”。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和恒心,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所涉及的党的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等重要内容,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人民之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国家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变革,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所涉及的党的使命、党的执政、自我革命、大国外交等重要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也就是说,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遵从学科属性与规律,更要准确把握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本土与国际的时代坐标,以凸显其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学术属性。

  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处理一般学科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这亦是学科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但中共党史党建学必须面对与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其他学科可能无须如此紧迫应对的),即要梳理好自身学科特点和性质。首先,中共党史党建学姓“党”,这是毫无疑问的,并因此在功能、价值、标准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政治性,决定了其研究始终要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其次,按照学科性质来划分,中共党史党建学自然属于中国历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范畴,应当采用历史学的理论、方法、规律来开展研究,并尽力追求过程与结果的“求真”“求实”。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党史党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失衡现象,或是过于关注“宣传教育”“资政育人”而对学术研究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是单纯强调以历史学的范式进行研究,这都是有失偏颇的。这种失衡现象有历史、现实等复杂原因,但无疑导致党史党建研究的共同体始终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行为与声音,简单化的线性思维影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共党史党建学在学科名称上强调党史、党建、学的融合,已然反映出在功能、价值、标准上对政治与学术相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坚持以我为主、交流借鉴

  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以我为主”。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首先即要清楚中共党史党建学自身,在搞清楚“我是谁”之后做到“以我为主”。中共党史党建学是一门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学科,其学科定位、研究领域、学科特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既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般特点,又因为学科历史、学科规律、学科差异而具有不言而喻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明确理论依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一系列基础问题,在遵循普遍规律与独特逻辑的基础上形成“自我”的边界与标准,方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例如,从学科研究方向设置来看,“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旨在系统和整体地研究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历史”旨在考察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基本经验和历史规律;“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旨在研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党自身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旨在研究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以及基本方法、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等问题。不难看出,虽然研究方向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皆是从不同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共党史党建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唯一直接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这也是中共党史党建学最鲜明的属性和特征。因此,必须立足于“党”、深入挖掘“党”、深刻研究“党”,才能建构具有鲜明特征和独特标识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交流借鉴”。当然,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中共党史党建学要“闭门造车”。中共党史党建学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时段历程,而革命、建设、改革又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民族、宗教、新闻、外交等诸多领域,这种长时段与宽领域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意义上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始终与近代以来世界的发展保持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这也要求中共党史党建学必须坚持开放、包容、互动的原则,在更为宽广、长远、纵深的语境中进行学科之间全面而深入的对话。这种立足点或出发点,有益于中共党史党建学在“古今中外”的时空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在了解、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坚定建构自我知识体系的信心。学术共同体必须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中央华北局研究”(21BDJ07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飞(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