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举办第二届近现代文献整理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2024-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班晓悦)8月16日,“第二届近现代文献整理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

  开创革命文献保护工作新局面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在致辞中谈到,“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是国家图书馆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实施十二年来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文献整理工作在助力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满足了科研单位、社会公众对文献史料的需求。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创办学术集刊《民国文献研究》,为推动民国文献保护的理论研究创建新的学术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在致辞中说,增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文献史料是基础。近代史研究所在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开展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的十余年中,陆续推出多项重要成果。近代史研究所在与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与文博系统的合作模式,希望国家图书馆与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进一步开展合作,加强史料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共同建设多元、开放的平台,向全球学者提供更多优秀文献史料。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说,中国现代文学馆是集文学展览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以及文学理论研究、文学交流功能于一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料中心,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馆内藏有作家手稿、书信、图书、期刊、字画、实物、照片、视频等90万件文献资料。期待在藏品保护、文献研究等领域与业界广泛开展合作,通过丰富多元的路径,推动近现代文献整理与学科建设,面向“百年中国文学史”,助力现代文学发展。

  推动近现代文献整理工作再创佳绩

  专题报告环节有五位学者分享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斌认为,红色文献具有地域分布广泛、种类丰富、内容全面、价值深远等特点,是厘清历史问题的关键证据,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学习“四史”的最佳素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人民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整理为基础、研究为拓展、保护为动力、利用为目的的红色文献工作机制。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显功基于《申报》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初步结果,提出了建构“申报学”,促进中国报刊史研究的思考。他谈到将作为文本客体的《申报》研究与《申报》“内史”、“外史”研究相结合,探索中国近现代以报刊为中心的媒体与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的内在关系和发展特点。通过《申报》庞大的文献标本,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报刊专题学。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吴永贵探讨了革命文献整理与党史学科建设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文献工作者把自己定位为党史研究者的合作伙伴,就会在书目编制过程中,自觉带入党史研究者立场,体察其研究困境,这些最终都会反映在书目的编纂类型、书目的编排方式、书目的著录项目等各方面。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特藏主任李敬坤介绍了该馆收藏的马鉴文书情况。据他介绍,我国著名文史学者马鉴,在担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积极推动香港戏剧运动,桃李满门。其广泛收集历代文史图籍、字画、印章、拓片等。马家后人将马鉴的大量收藏品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保存。马鉴文书既反映马鉴的家庭生活、治学心得、收藏志趣,亦展现了马鉴和不少民国学人之交际、情谊,对于研究马鉴个人历史,乃至民国学术史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齐小林阐述了地图史料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地图最直观地集中反映一个区域地形地貌、交通、经济等方面的状况,是抗日根据地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资料。很多争议较大的问题,不能只考虑政治、经济的维度,必须把地形地貌、气候、经济因素等考虑进来。在研究中,不仅需要注意地图本身提供的丰富信息,还需要关注地图的制作、使用体系以及此两者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特质。

  分会场设置了“红色文献研究”“民国文献与民国史研究”“民国文献与文本研究”“民国文献与现代文学研究”四个专场,21位论文作者结合史料分析、文献整理、学科建设等内容进行论文交流与评议,展开热烈讨论,这些论文体现了近年来近现代文献保护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会议还重点强调了学科建设对于提升学术研究、学科创新发展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会议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