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 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传承:<世纪>杂志文化专题选编》出版座谈会在沪召开

2024-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7月18日,赓续中华文脉 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传承:<世纪>杂志文化专题选编》出版座谈会在沪召开。上海市副市长解冬、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赵英出席会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汪胜洋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先后致辞。会议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世纪》杂志主编王开峰主持。


赓续中华文脉 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传承:<世纪>杂志文化专题选编》出版座谈会会议现场之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入人心


赓续中华文脉 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传承:<世纪>杂志文化专题选编》出版座谈会会议现场之二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汪胜洋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汪胜洋代表文史馆致辞。他表示,《传承》是继《同心》之后“《世纪》杂志文化专题选编”系列第二次入选《上海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丛书》。《传承》一书的出版,适逢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个结合”,就是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让中华民族永葆青春。“两个结合”能解决人与人之社会关系问题,让中国社会长治久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文史馆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史研究、文史宣传、文史创作、文史教育、文史资政等“五个文史”工作,充分发挥馆员社会影响大、社会声望高、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入人心。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温泽远代表出版社致辞。他表示,上海人民出版社一直把深耕主题出版领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世纪》杂志专题选编”系列是该社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长期合作的经典书系,依托文史馆独特和丰富的文史资源优势,以红色为底色,以上海为特色,以“三亲”为亮色,力求把旧文编出新意。上海人民出版社将继续携手文史馆,通过持续推出《星火》《同心》《传承》这样的精品主题读物,大力弘扬主旋律,在新时代讲好波澜壮阔的党史故事、统战故事、文化传承故事。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世纪》杂志主编王开峰主持会议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据悉,《世纪》编辑部自2023年开始策划选稿,从历年刊物中撷取49篇文章,编辑为《传承:〈世纪〉杂志文化专题选编》一书,该书于今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入选“上海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丛书”。全书分“瀛宇回眸”“名宿世范”“薪火相传”3 辑,讲述了以文史馆员为主体的名家耆宿致力于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故事,传颂文脉传承者的嘉言懿行,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让历史记忆历久弥新。

  做文化传统的守护者、弘扬者和创造者

  会上,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文史馆馆员沈祖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文史馆馆员徐建融,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管志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史馆馆员陈思和,上海社科联副主席、上海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建刚作发言交流。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文史馆馆员沈祖炜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沈祖炜作为作者代表和《世纪》原编委会主任,谈及对《传承》一书的三大感受。沈祖炜表示,一是《传承》辑录了许多专家学者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宏阔见解,专家学者们认为,中国文化在革新求变、善于学习等很多方面体现出优质文化的特性。二是本书强调了传承中国文化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全书内容涉及许多重大文化事件、文化工程,都是生动的实际工作、真实见闻。三是本书高度肯定了如章太炎、张元济、郑振铎、萧乾、张伯驹、吴湖帆等文化巨匠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作用,正是他们的长期耕耘和默默奉献,才耸立起近现代以来的一座座文化丰碑。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文史馆馆员徐建融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徐建融结合自己收录到《传承》中的《仁者如射》一文,从中国传统书画的角度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文化人的社会担当。他认为,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传承创新,二是责任自觉。“斯文在我,其命维新”,我们今天谈文化传承,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的前提下、基础上实现创新,在创新中体现传承、体现传统的活力;同时,我们也要坚持责任自觉、自强不息的美德。


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管志华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管志华分享了自己深度参与《传承》一书策划的全过程。他认为,文化自信根植于文化传承,而做好文化传承首先要保护好传统文化。正如中央文史馆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所说,中华文化能够提供自己独特的智慧,为人类作出贡献,我们应具有这种文化的自信和担当。《传承》一书从署名到内容,无不体现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立足崇文鉴史,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发挥文史馆的优势,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本要求融入文史研究、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之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责任和担当。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史馆馆员陈思和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陈思和谈到,他在《传承》一书中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文化传承者的面貌身影,他们分布于各行各业,心有绝学,身有绝技,都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中国之脊梁,大写之人物。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守护者,也是文化传统的弘扬者和创造者。他认为,文化传承需要有坚定的岗位意识。如果站立在与文化传承相关工作岗位上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都能够以自己的生命能量全然投注于自己的工作,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岗位,文化传承的事业必能代代相传。


上海社联副主席、上海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建刚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徐建刚以人作比喻,《世纪》在2023年创刊三十年,可谓“三十而立”,立的是特色、品牌和口碑。《世纪》的特色来自主办方,是上海文史馆、中央文史馆以史为线、以文为题,始终把目光聚集在文化人的史迹。《世纪》的品牌来自作者,杂志聚集了海内外一大批文化界耆宿翘楚、大家名流,每期都有首发文章,都能够有较大的社会反响。《世纪》的口碑来自杂志的文章,谈史、忆人、说事,言之有物,让人感受到当代文化人对中国文化的深邃思考。


与会领导向向沪上部分高校、区图书馆代表赠送《传承》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传承:<世纪>杂志文化专题选编》封面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座谈会上,解冬、王平、赵英、汪胜洋、王开峰、温泽远向沪上部分高校、区图书馆代表赠送《传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