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八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滨海新区举行

2024-07-15 来源:津滨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津滨海讯(记者 范炳菲 徐晶晶)7月5日至7日,“第八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滨海新区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几十所全国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00余人齐聚一堂,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主题交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推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八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开幕

  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和天津滨海新区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办公室和滨海新区中华思想研究院承办。论坛设置主旨发言、分组讨论等环节,开幕式还合并举办了“滨海新区干部大讲堂”,新区各单位分管负责同志和宣传思想工作者共170多人现场聆听了各位专家的主题报告,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展示的研究成果不仅引发了学者间的思想碰撞,也为新区文化工作者带来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助力滨海新区文化深度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主任、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王伟光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题作主题报告。


王伟光作主题报告

  王伟光提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根、基”的高度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把握“文化自信”,认真结合好实际,正确对待历史,努力实现“第二个结合”,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创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挖掘和阐发,充实丰富中华民族当代思想道德的文明宝库,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基因同中华当代文化相适应、同当代社会主义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弘扬起来,让中华思想道德走向世界,展现优长,与世界人民创造的文化交流互鉴,从而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为人类建设美好生活,提供正确而又智慧的精神指引。

  在主旨发言环节,10位来自不同科研院校、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周溯源主持论坛

  剖析内核原理 全面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

  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学者们的分享令与会的新区干部醍醐灌顶、获益匪浅,也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有了全面地理解和把握。


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金民卿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金民卿详细介绍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原理性理论成果,他认为这些原理性理论成果内在关联、逻辑自洽,从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历史根基、发展路径、战略目标等方面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基本原理,回答了由谁领导、由何指导、从何而来、如何发展、走向何方等根本问题,显示出深层次的真理特质,形成了系统性的思想建构,并将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研究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曾成贵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创新增长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创新着力点。他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民族立场和世界情怀的有机统一,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与会学者聆听专家作主旨发言

  捕捉亮点特质 多维阐释现代文明内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汇,需要我们运用辩证思维全面系统地把握其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而来自不同院校、从事不同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也为现场听众带来多种视角的解读,充分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就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提出,在当今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效应,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具有促进效应。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以及关于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互促关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湖南师大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郑大华则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无论是从历史演进,还是从发展特质、实践路径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是一个融通互进的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实和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两者均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义芹指出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之一,以“双创”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以“两个结合”开辟广阔的创新空间推动建设中华文明新形态,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谱写中华民族新的文明形态。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邢红梅提出“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文化领域的新概念、新范畴,实现了文化领域的“术语革命”,对于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巩固和发展贯穿于中华文明演进的始终,形塑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内在趋向,不仅使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而且使中华民族具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具有了文化自信上的根本依托。

  着眼具体事例 点燃思想碰撞火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更不能脱离基于特定空间的实践探索。会场上,一篇篇以具体史实和事例为切入点的报告无疑为本次论坛增添了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夏春涛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夏春涛介绍了从清政府到新时代,从民间观点到学术研究等不同维度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他认为,只有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以科学态度研究和认识太平天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对“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进行了历史追溯和探寻,为听众解读其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30年代的变化过程,通过介绍其历史形成让听众更深刻地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张星星介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确立及其历史经验,指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研究员南岭从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不同方面,为听众解读了深圳发展的文化密码。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华代表《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向滨海新区图书馆赠书

  专家学者的分享为新区市民点燃了思想碰撞的火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向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赠书的举措则让这场文化盛会得以延续和扩散。由郑大华主编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晚清思想史资料选编》两套图书是《中华思想通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前期重要成果,其中《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共计三卷6册、320万字,系国内外第一部个人独立完成的近代思想通史,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积极关注和热烈反响。两套图书将为新区读者播撒下深厚的文化土壤,助力“滨城”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壮丽诗篇。(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