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学术与思想暨纪念大儒孙奇逢诞辰4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圆满举办

2024-05-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班晓悦)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的理学大家,晚年移居、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世称夏峰先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夏峰先生的立身治学精神,推动明清学术史和夏峰北学研究,4月27日,在孙奇逢故居兼山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辉县市夏峰学会联合举办了“明清之际的学术与思想暨纪念大儒孙奇逢诞辰440周年学术研讨会”。

孙奇逢雕像  班晓悦/摄

 

开幕式现场  主办方/供图

  推进夏峰先生及其学派研究

  开幕式由辉县市夏峰学会会长孙敬洲主持。他提出,中华文化五千多年,发展到北宋时期产生理学,河南的千年理学史可以用16字来概括: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明满两河,清起夏峰。清初,大儒孙奇逢在夏峰讲学,学者云集,与并时诸儒黄宗羲、顾炎武等南北呼应,讲求经世致用治学,开启了有清一代学术发展新路径。

“兼山讲坛”揭幕仪式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辉县市夏峰学会名誉会长陈祖武在视频致辞中建议,应进一步做好夏峰先生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借鉴《钱大昕年谱长编》《戴震年谱长编》,组织力量编纂《孙夏峰先生年谱长编》;二是借鉴《顾炎武研究文献集成》,做好夏峰文献丛刊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林存阳表示,近十年来,随着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不断推进、深化,关于孙奇逢学术思想与精神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和气象。谈及如何推进夏峰先生及其学派研究,林存阳认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学脉、道脉的视野,来体贴、认识夏峰先生、夏峰学派及其所处时代,或许更能深入地把握其大格局、大气象、大意义;并从注重文献发掘与整理、扩大研究视野、运用新媒体进行活化呈现、建立数据库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在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雷平看来,孙奇逢是其所在时代孕育出的杰出学者,其学术地位也随时代焦点的转移而不断变化。今天我们研究他,纪念他,也应该坚持“知人论世”的态度,秉承“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的统一,系统整理其著作、总结其学术成就、传承其学术精神,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大视野下推进孙奇逢学术史研究。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姚彬彬在致辞中表示,夏峰先生开启清代学术“北学”之先河,后起的颜元亦受其深刻影响。夏峰、习斋之学,均属今人所称的“实学”脉络。所谓“实学”,乃取“实体达用”之义。“北学”之特质,重经世致用、重躬行实践,气象阔大,尤其符契于“实学”精义。前辈大家之所以皆重夏峰先生之学,或当有此原因在内。

  多年来,夏峰学会立志把兼山堂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基地,2019年开始定期举行读书学习活动,目前已举行117期,父老乡邻多来参加,并且建立了线上传播渠道,起到了一定的化民成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2022年获得中华书局颁发的第五届伯鸿书香奖,2023年获得新乡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陈祖武先生为读书会命名为“兼山讲坛”,中华书局原党委书记徐俊题写了匾额。在会议开幕之际,还举行了“兼山讲坛”的揭幕仪式。随后,夏峰学校30余位小学生在会议现场朗诵了由夏峰先生友人扬杨天放所写的《夏峰歌》,与会专家学者由此更领略了夏峰先生立身为学之旨趣。

  孙奇逢对清代学术影响深远

  主题报告环节由雷平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居渊从乾嘉之际的著作考据之争,提出了清代学术与思想研究范式的新思考。他表示,乾嘉之际,学者对学术研究价值的考量,不再迷恋于津津乐道的稽古考文的实考据模式,而是观照“实事求是”研究范式的“古训之学”“实践之学”和“科学之学”的三重向度,彰显了不同学术传统之间的多元共生性,在遵守同一的研究范式的前提下,使学术对话回归到平等的元点上来。

第一小组分组讨论  班晓悦/摄

  黑龙江大学教授许隽超对重新整理孙奇逢全集提出了新的思考。他表示,前辈时贤著录、整理的《中州文献总录》《孙奇逢集》《夏峰先生集》等,颇多劳绩,功不可没。在此基础上,新全集整理本应注重深度整理,或称研究型整理,即打通整理与研究的区隔。具体来说,要体现出如下学术增长点:体例宜更完善;底本、校勘宜更精良;附录宜更丰富,包括传记、族谱、唱和、序跋资料,以及夏峰后学的著述等。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坚以孙奇逢与东林学术关系为中心探讨了孙奇逢何以为清代学术之开端。他提出,以“学分汉宋” 为基本架构的清代学术史无法呈现孙奇逢复杂的学术面向,他与东林学术的关系更是难以安插,清代学术之开端的地位逐渐模糊。到20世纪,主流研究不同程度受到这种架构的影响,多以顾炎武取代孙奇逢作为清代学术之开端,个别学者虽注意到孙奇逢与东林学术之关系,但囿于“学分汉-宋”的架构也没有深入研究。

第二小组分组讨论  班晓悦/摄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永福探讨了近代河南屈指可数、在京津冀地区有相当大影响的著名实业家——王锡彤与理学的渊源。他表示,清初经世致用之风大起,其后汉学大盛,独河南学者恪守前轨。社会变迁呼唤文化转型,文化变迁又推动着社会转型,社会变革的大潮毕竟不可阻挡。追踪王锡彤一生由理学家到近代企业家的历史轨迹,探索王锡彤一生的心路历程,也说明在浓重的理学氛围之下,河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是多么的艰难。

  主题报告环节后,与会专家学者分为两组,就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清初学术流变、孙奇逢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孙奇逢学术观点与心志研究、孙奇逢著箸作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交流。从大家的发言和提交的论文来看,既有个案研究,也有群体研究;既有宏观思考,也有微观考察;既有辑佚,也有考证,等等。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诸多方法对相关论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拓展了新视野,得出了新认识。

 

参会学者与夏峰学校学生合影 主办方/供图

  孙敬洲在闭幕辞中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十分需要夏峰之学这种气魄广大、守正创新而又脚踏实地的经世之学。“尼山最乐朋来远”,非常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多研究,多联系,多来兼山讲坛讲课,“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