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4月11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中国近代劳工抚恤问题研究》出版研讨会在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
拓宽视野 弥补以往比较研究的不足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经出席并致欢迎辞。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主持会议。本书作者、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姜迎春介绍书稿内容及其写作出版。
民国劳工抚恤问题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民国时期因公致病或伤残的劳工和因公亡故劳工遗族的生活长期保障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诸多因素,而民国时期正是中国政治动荡、经济困窘、法制不健全、社会服务欠缺的非常时期,劳资冲突不断,罢工此起彼伏,政府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采取调和政策,各时期都有不同水平的抚恤制度的出台,再加之社会团体推出的保险等,劳工抚恤水平在曲折中改善。
姜迎春从五个不同时期来考察民国时期的劳工抚恤问题的出现、探索、解决与缺失,探讨近代劳工问题的发展脉络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他表示,民国劳工抚恤经历了一个由危难救急到短时间救恤,再到完全保障的过程;由企业单方面抚恤赔偿向企业、个人共责的互助保险转换;由传统的慰劳酬绩发展到近代的社会义务。这个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保障近代化的变迁史,体现出工业化背景下的劳工保障体系形成的内在逻辑。
本研究的新思路在于将历史学研究方法同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制度学等学科方法相结合,以社会保障的标准对民国各时期的抚恤制度及实施效果作实证考察。本书的创新点之一还在于引入当时工资生活费标准来评价各个时期的劳工抚恤效果。在对劳工抚恤法律文本的解读比较之外,劳工抚恤制度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剖析则将此研究推向深入。另外,劳工抚恤的保险化趋势研究也是本文一大亮点,而且将军人、公教人员和劳工抚恤进行比较研究拓宽了研究视野,弥补以往比较研究的不足。
史料梳理基础上加强理论提炼
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喻立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国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汉论坛》杂志编辑张卫东等结合近代劳工抚恤问题及研究分享其思考和观点。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部副主任陈弘出席。
学者评价说,全书的架构和脉络非常清晰,把近代中国劳工抚恤问题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非常清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研究在历史中寻求智慧以解决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劳工抚恤问题研究和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开展相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者纷纷表示,劳动抚恤问题实际上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欧洲、在英国、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也一样存在。未来,一方面,学界可以深化比较研究。另一方面,学界应当在翔实的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提炼。学界要结合民国时期劳工抚恤的实践和探索凝练新概念、概括新范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贡献学者智慧。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张秋艳、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权宗田、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国祥,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许春涛、李燕等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