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袁航)2023年12月13日是第10个国家公祭日。为了开展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活动,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江苏省历史学会、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于12月6日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座谈会。座谈会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企业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会议,展开研讨交流。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座谈会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举行
江苏省社科联学会部主任鱼雪萍在开幕式上致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叶扬兵,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孟国祥分别主持会议。十余位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作会议总结。
深化学术理论研究
鱼雪萍表示,召开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通过学术交流、研讨进一步推进抗战史、日本侵华史和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教育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社科力量。她谈到,南京一直是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重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江苏省社科界要持续深化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深度挖掘史料、扩大研究范围、创新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的交流、构建理论体系,实现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化,加强国际对话和国际宣传,向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批驳日本右翼分子的谬论,让南京大屠杀真正成为世界记忆,在铭记大屠杀历史中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座谈会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举行
在学术报告中,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提出,要用新的视角,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他细致梳理了872次日军在不同地点的屠杀、599件西方人士记录与报告的日军暴行案例、包括52名军人与25名警察的77名遇难军警的名单,揭示了日军违反国际公法,屠杀放下武器军人的罪行。他表示,对日军暴行的量化研究,没有终点。在第10个国家公祭日前夕,从三个新的视角审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决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提醒人们,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圆梦中华。
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原副馆长刘小宁提出,侵华日军不仅在南京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还在淮海地区实施了诸多暴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郭必强对《程瑞芳日记》进行了再解读并表示,要对《程瑞芳日记》的发现过程、《程瑞芳日记》的学术价值、《程瑞芳日记》在流传过程中相关人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明胜在和平学视域下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进行了研究,并表示针对侵华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的行为,可以从日军暴力结构的组成、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导致暴力延续问题、冲突化解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海懿通过挖掘日内瓦“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藏档,分析了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资料的研究价值。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对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与新四军相关的报道进行了梳理,提出要学习和发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加强国防力量建设,维护和捍卫世界和平环境。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颖奇分析了南京大屠杀研究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他表示,要继续挖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并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对抗战英烈以及南京大屠杀前后中国的全面抗战情况的全面认知。他认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能忘却,但更要面向未来,珍爱和平、推动和平。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经盛鸿表示,86年来,南京大屠杀从个人记忆、家庭记忆上升至城市记忆和国家记忆,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目的,就是深刻地总结这段历史中的教训。
南京大学文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刘超对南京大屠杀相关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与保护建议进行了梳理分析,从文物保护现状、保护方案规划等方面提出了6项建设性的保护意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六级职员刘红艳介绍了纪念馆在打造“六个一课”、讲好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地“大思政课”、强化思政教育方面的探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昕提出,网络时代人们的认知和记忆呈现显著的去中心化趋势,网络在南京大屠杀记忆认知中的作用呈现复杂样态,要加强对南京大屠杀理解性认知的正面引导,组织历史工作者对网络信息进行澄清和正确引导。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助理馆员刘嘉雯表示,战后日本方面构建的原子弹爆炸死难者慰灵暨和平祈愿仪式,建构了片面的受害者记忆,本质上是日本用悼念死难者、祈愿和平地名义掩盖犯罪事实、逃避战争责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青年学者梁绮敏从时间维度对日本的战败记忆进行了梳理,提出战后不同阶段,日本国内对于战争记忆叙事模式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张连红作会议总结时从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缅怀先烈、传承记忆、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等多个角度强调,每年举行“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研讨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理论价值。他表示,在南京大屠杀史许多重大问题上,包括实证研究和历史记忆研究在内的相关研究依然存在空白点,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有更多的年青学人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学术传统,加入到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