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强基计划高端论坛(2023)在长春召开

2023-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23日,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文字学系、吉林大学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的“古文字学强基计划高端论坛(2023)”在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宾馆开幕。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东道主吉林大学等古文字学强基计划招生高校的代表40余人,以及设置古文字学特长班的郑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强基计划古文字学人才培养和古文字学学科建设。

会场

  论坛开幕式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文字学系主任何景成教授主持。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吉林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科学术带头人吴振武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赵宾福认为,教育部将古文字学科纳入本科招生试点,古文字学的人才培养迎来了新契机。各高校纷纷响应,设立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开展本科招生和培养,这是古文字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举措。古文字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方向比较多,如中国语言文字学、考古学等。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与考古学科有密切联系。1972年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在吉林大学创立考古学专业,之后古文字学成为吉林大学考古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2018年,吉林大学成立考古学院,古文字学列入考古学,成为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考古学科的核心方向之一。

  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推动古文字学本科专业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是当前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重大需求。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一直积极响应国家需要,在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之后,立即积极申报设立古文字学本科专业,2021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吉林大学设立古文字学本科专业,并纳入强基计划进行招生试点。2021年吉林大学招收了第一届古文字学专业的本科生,这使吉林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设置古文字学本科专业的院校,从而彻底改变了当前古文字学教育主要面向研究生的局面,树立了古文字学人才培养的里程碑。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目前有三个本科专业:考古学、文物博物馆学和古文字学。吉林大学考古学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是吉林省的一流本科专业,古文字学是教育部强基计划专业。这三个专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应该说是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一个重要特色。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不仅有一流本科专业,还有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一流的博物馆、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师资队伍。三个专业在此基础上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在强基计划政策发布三周年之际,大家在长春召开古文字学强基计划高峰论坛,共商古文字学人才培养大计,共同推进古文字学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将继续为加强我国古文字人才培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继续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贡献力量。

  黄德宽讲到,长春南湖对中国当代古文字学而言是有历史记忆的场所。1978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在长春南湖宾馆成立,对推进古文字学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学术团体,形成古文字学研究的良好学风、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古文字学者。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设立古文字学系,在专业学科目录体系中确定了古文字学的专业地位。在当前形势下,将古文字学人才作为冷门“绝学”人才培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精神、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培养事关文化传承的冷门“绝学”人才,做到有人做、有传承,促进文明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吉林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吴振武提出,古文字学强基计划高峰论坛专门讨论古文字学的人才培养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长春南湖宾馆是与中国古文字学有着深厚渊源的地方,45年前,吉林大学于省吾教授作为召集人,在长春南湖宾馆召开了全国性的古文字学学术讨论会,会上决定成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成立的第一个民间学术团体。1978年12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后来成为国家一级学会。会上讨论了如何开展古文字研究的工作和培养队伍等问题。在古文字学人才队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队伍青黄不接,专家们建议从长期着眼,应该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设立古文字学专业,以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四十多年过去了,古文字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已经完全改变了当年的落后状况。在人才培养方面,受益于教育部的强基计划,参加论坛的各高校均设置了古文字学专业或方向,招收和培养本科生,改变了以往古文字学的教学人才培养只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局面,实现了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设古文字学专业的愿望。

参观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古文字学的人才培养关涉古文字学的发展,更是关涉文化传承发展。在大学开展古文字学本科人才培养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何做好古文字学的基础人才培养工作,确保古文字学有人做、有传承是参会各高校老师面临的问题。期望大家一起论道,交流做法、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古文字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培养本科生,要拓宽知识面,希望强基班的课程能够走博雅路线,尽可能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古文字学学科是与很多学科发生关系的一个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字学等,所以要注重不同学科的融合。中国古文字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它介于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和历史学之间,需要把几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参加论坛的各单位设置的强基班,都各具传统,也各有特色。期待通过这次论坛大家能够互相借鉴、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很好的交流合作机制。

合影

  开幕式后开展的研讨会上,各高校教师代表围绕招生情况、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转段成效等方面,阐述了各自在古文字学人才教育和培养中的特色,并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期待共同推进古文字学的人才培养。各校古文字学本科生代表,也陈述了自己在专业学习上的体会,将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古文字学的学习与研究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论坛为期两天,期间举办了多场重要学术讲座并参观了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