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抗战史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2023-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在东北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战的领导,深入研究和论证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的伟大贡献,是抗战史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9月17-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河学院主办,黑龙江省历史研究院、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东北抗战史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抗战学术研讨会在黑河召开。会上,抗联英雄后人动情地讲述了先辈们浴血奋战、英勇反击侵华日军的壮举。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十四年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抗战史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级地方党组织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立即转型,派遣党团干部到东北义勇军中,支援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各地抗日武装建制时间,学界尚无定论。1932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为了加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通过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文件,开始正式建立自己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先后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地建立十几支抗日游击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文政通过对中共东北抗日游击队建制时间的考证判断,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抗日游击队的时间,应以《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的文件为依据,之后成立的抗日武装应是中共东北抗日游击队正式建制。

青海省政协原副主席、马占山将军嫡孙马志伟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文政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王宜田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1934年后,随着国际形势和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日趋紧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东北党组织和军队体制。1935年6月3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出《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简称《指示信》),提出必须彻底的转变党的工作,使党的组织能够强有力的领导游击运动。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洪军表示,《指示信》对于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东北抗日联军的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负责人车霁虹表示,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东北党组织不仅提出全民族抗战的主张,还在东北各地建立了抗日游击队。党的《一·二六指示信》传达到东北之前,巴彦游击队因多种原因仅仅战斗了八个月就失败了,但为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借鉴。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了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组建的东北抗日联军,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十四年抗战及最后取得全国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名将张甲洲后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明表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的团结抗日的主张。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战争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东北各级党组织和东北抗联在开展武装抗日和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同时,还积极支援朝鲜革命,从道义上声援苏联、支援苏联和外蒙古反击日本关东军的军事挑衅,为苏军提供政治、军事情报,从而作出国际主义贡献,并付出巨大牺牲。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王宜田表示,国际主义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的国际主义贡献在中共党史和军史上是独有的。杨靖宇将军因配合诺门罕事件,支援苏军而陷入困境,壮烈殉国,他是东北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的卓越代表。

  随着诺门罕事件的爆发,关东军的“野副讨伐队”开始计划实施“讨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以稳定所谓的“混乱治安局面”。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副会长张彦夫介绍,东北抗联名将陈翰章在8年多的抗日岁月里,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取得重大的战果,其中大沙河战斗、寒葱岭战斗在抗联军史有其重大的影响力。1939年10月1日,日伪军开始的“野副大讨伐”,将其列为重要讨伐目标。为了打破日伪军的讨伐,陈翰章指挥所部运用游击战术,取得新立屯、青顶子等战斗的胜利,体现出独特的军事指挥艺术特点,一是计划性,二是灵活性,三是游动性。

  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教授李洪光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反“野副大讨伐”斗争》为题,根据详实的中、日文史料介绍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反“野副大讨伐”斗争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英勇抵抗日伪“野副大讨伐”斗争的过程,通过对几位英雄人物的介绍,生动地展示了东北抗联精神“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最后以日方资料证明,侵华日军实行的“野副大讨伐”,通过奴役东北人民,推行保甲制度、建设集团部落、回收民间枪支、整备警备道路,妄图彻底消灭东北抗联等恶行,激发起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侵略不得民心,侵华日军施行的所谓”大讨伐“是失败的。

  让东北抗联精神绽放时代光辉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将士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青海省政协原副主席、马占山将军嫡孙马志伟表示,我作为马占山将军的后代,多年来在收集整理东北抗战史料和研究东北抗战史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十四年抗战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恶劣、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都以一个先进政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站在抗击侵略者的最前沿。

  192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地区建立党组织后,就肩负起了领导龙江人民解放的重任,是领导龙江人民解放的核心力量。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敬荣表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将大量军队撤出中国东北,使东北彻底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是中国共产党毅然举起抗日救亡的旗帜,团结黑龙江各阶层力量共同抗日,并建立了抗日联军打击日伪殖民统治,取得了抗日胜利;抗战胜利后,黑龙江人民仍然饥寒交迫,受剥削,受压迫。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清剿恶行累累的土匪,开展平分土地的改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当家做主人,使黑龙江人民获得真正的解放。

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洪军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负责人车霁虹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抗日名将张甲洲后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明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敬荣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东北抗联将士们明知抗日斗争是长期和艰巨的,明知在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明知自己牺牲后可能默默无名,却仍然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坚信抗日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史志研究室主任陈永红在主编《烽火——呼兰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纪实》一书的过程中感触深刻。她表示,这是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和考验,在这场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创造出永垂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篇章。

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教授李洪光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史志研究室主任陈永红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副会长张彦夫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黑河学院中苏抗战历史纪念馆馆长崔继舟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2011年,黑河学院中苏抗战历史纪念馆正式成立,其是中国高校首家以中苏(苏联)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为题材的历史纪念馆。该馆馆长崔继舟告诉记者,纪念馆建馆十余年来,已接待国内外各界观众十余万人次,每年都举行馆际交流及研学活动,在学生实践、社会服务、教学研究、红色教育、革命文化传承等方面得到了全校师生、社会各界、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成为黑龙江省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块坚实的阵地,也是宣传黑龙江特色的一张靓丽名片。

与会人员合影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是为了更好地奋进前行,筑梦未来。新时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实干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