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记录个人家庭或行业经济活动的民间账本,以“柴米油盐”的微观笔触,记录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呼吸。它们既是家庭、行业收支的流水,也是社会变迁的年轮;既是情感记忆的容器,也是文化复兴的火种,更是国家大历史与小历史交相辉映的厚重史料。抢救性收集民间账本,通过科学保管、系统整理、展览展示、编辑出版、建立数据库、学术研究等手段,呈现其中所承载的多彩社会百态,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多元价值,对于传承中华民族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传统美德,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账本的概念与特点
民间账本是普通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以连续、私密的方式记录经济收支、社会交往与文化实态的原始记录。它包含四层意思:一是就存世地点而言,指尚未被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所收藏的账本,即保存在个人手中的各类账簿;二是就内容而言,包括家计簿、租谷簿、雇工簿、会簿、婚丧簿、祀会簿、粮局簿、排日账等;三是就年代而言,既有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账簿,也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的账簿;四是就保存形态而言,既有传统的纸质账簿,也有现代的电子账簿。
民间账本的本质属性具有原始性、真实性、私密性、微观性、连续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独特地位。真实性体现在通过原始手写、实时记录,且未经官方筛选或后人加工,其数字与事件可互证,具有法律与学术双重凭证力;私密性体现在属原真、未修饰的私人档案,保留个体情感与决策原貌;微观性体现在聚焦个人、家庭、村庄或行业,记录物价、收支、习俗等细节,补宏观历史之缺;连续性体现在以长时段的日常记录,形成可追踪的经济—生活年轮。同一文本同时承载经济账,文化、情感纽带和伦理功能,映射所属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真实图景。民间账本的收藏与研究是集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学术研究行为,是以账本实物(或电子形态)为征集对象、以账本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以账本文化为传承对象的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
民间账本的多元价值
历史价值。民间账本以微观数据连缀宏观结构,成为观察传统中国“经济—社会—文化”连续体最鲜活的切片。从生活史层面看,油盐酱醋、纸马戏班、红包随礼等日常开支,被连续记录后,可精确计算普通家庭恩格尔系数与节日消费比重,还原婚丧嫁娶、生育养老的生命历程消费场景,为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提供微观、个体化、历时性的研究路径。从社会史视角看,账本作为一种非叙事性史料,能够反映书写者的潜在观念和社会结构,尤其在揭示书写者未记载的社会面向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如1949年之前的账本内“自卫团”“挨户团”等捐项清晰呈现清末民初军费摊派;清明簿的祭产收支与田土租佃变更,映照宗族公产如何维系祭祀、救济、教育,透视基层权力—财产—仪式网络。从经济史角度看,商业账簿的背后是商业经营的机制、资金流动和市场结构。通过分析灾年借贷高峰、赈捐条目与物价陡升曲线,可测算灾害冲击强度与社会自救能力。从制度史维度看,账簿格式、记账符号、度量衡及契约背书,记录了民间自发会计规则与官方度量衡的互动演变,为非正式制度研究提供实物证据。
经济价值。民间账本里的一分一厘,是百姓生活的呼吸,也是宏观经济的脉搏。以统泰升号(1798—1850)为例,其账簿逐日记录粮价、布价、银钱比价、利率及赊贷期限,可构建长达50年的物价指数,揭示清代市场波动与区域差价。上海交大追溯1830—1910年浙南山区雇工工资与木材价格弹性,发现工资对木材价格弹性系数0.74,为今天林业合作社制定浮动薪酬提供历史参照。复旦大学团队利用长三角地区50万页数字化账本,发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65%降至45%,为量化分析经济社会变迁提供了第一手证据。在乡村产业振兴层面,账本体现的成本意识、风险预判与互助规范,可直接转化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现代管理工具;配合区块链与大数据,更可升级为“小微经济数据资产”,吸引金融资本下沉。此外,还可实现数字资产化。如2023年浙江松阳“古村落账本链”,以23本祠堂收支簿上链存证,生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NFT门票,半年内为村集体增收32万元,实现“数据变资产”。
情感价值。作为百姓生活的重要记录工具,民间账本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和人文内涵。一是家庭情感纽带与慰藉。民间账本详细记录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生活点滴,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深厚情感。例如,账本中记录了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投入、医疗支出等,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同时也记录了晚辈对长辈的赡养费用、生活照料等,展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和感恩。通过查阅、讨论和传承这些账本,可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强化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家庭和谐与团结。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时期,如亲人离世、家庭变故等,账本可以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方式,帮助他们缓解悲痛、增强心理韧性,促进家庭和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集体情感凝聚与乡愁唤起。在乡村社会中,村庄修建道路、兴修水利、举办庙会等集体活动的账本记录,反映了村民们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精神面貌。这些账本成为了村庄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唤起村民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文化认同与传承。民间账本记录了百姓的红白喜事、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文化活动的开支情况,承载着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账本的传承和解读,可以让人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增强对家乡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传统,还能激发居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进区域文明建设。
档案价值。民间账本是“家庭档案的活化石”,兼具凭证、全宗、补档、数字与教育多重档案价值,能为重建基层社会记忆提供不可替代的档案基石。其一,凭证价值:收支、借贷、印章、签名俱全,可作产权、税赋、纠纷的司法依据,如泰州宅基地案凭1983—1998年分家账本胜诉。其二,全宗价值:以家庭或商号为独立全宗,数十年跨代连续,形成微观经济档案体系,便于归户管理。其三,补档价值:填补官方簿册未载的日常交易、物价、民俗细节,丰富国家与地方档案体系。其四,数字价值:经高清扫描、元数据标引后,可接入“数字档案库”,实现跨库检索与共享。其五,教育展示价值:原件或复制件进入村史馆、家风馆,成为乡土教育、展览传播的实物教材。
民间账本的存世现状与抢救挖掘
民间账本的存世现状呈现数量惊人、分布散乱、损毁加剧、保护滞后的特点。从现有三大“账本富矿”已可窥其规模:徽州文书总量逾百万件,山西大学收藏的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更达千万件,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已入藏150万件手写资料(90%以上为民间账本)。然而,全国层面尚无统一普查,账本常混杂于企业档案或古籍之中,导致总量巨大却底数不清;分布极不均衡。区域上呈现“东密西疏”:江浙、徽州、闽粤等经济活跃区域,因商业发达,商号、钱庄、盐号账本存量最大,却因潮湿发生霉变;华北、西北农村则以家庭收支、社队账簿为主,却因气候干燥导致纸张脆化。中西部山区账本散落于农户阁楼、祠堂夹墙,极易因搬迁、拆毁而一次性消失;损毁态势加剧。如虫蛀霉变酸化脆化,复旦大学藏1949年后账本已出现大面积掉渣。人为流失。天津一位毕业生家藏的清光绪至20世纪70年代行业账本,因父亲去世险些被变卖或遗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指出,华北地区每年8%的民间文献在无声消逝;保护资源严重不足。地方档案馆优先投入古籍、善本,民间账本常被标为“非重点”,修复经费边缘化。现行DA/T 35-2017虫霉防治标准缺乏针对性,虫蛀面积>30%的账本修复成功率不足40%;草书OCR识别率仍低于60%,元数据标准不统一。概言之,民间账本正以每年数万册的速度在虫噬、霉变、搬迁与变卖中流失,亟需一场“抢救式普查+数字化修复+人才回流”的系统行动,才能把这批“看得见乡愁、摸得着历史”的微观档案从濒危边缘拉回研究与应用的主战场。
当前抢救挖掘民间账本亟需政府、学界、公众协同,以数字化为核心,形成“田野采集—学术研究—社会传播”闭环。首先,高校与地方机构深入乡村抢救濒毁账本,通过婚礼、庙会等场景动员村民主动提供账本,联合宗亲会系统普查,建立归户档案;其次,采用高精度扫描、OCR识别及苏州码转换工具完成数字化,以元数据标准化(人物、时间、地域、交易类型、价格单位等)和GIS地名配准实现内容重组与空间可视化;再次,策划“账本里的中国”巡展、校本课程及众包APP,鼓励公众参与转录与标注,尤其是动员组织学生转录家族账本;最后,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构建各类民间账本数据库,推动数字人文与经济史、社会史研究,由此形成保护、研究、传播的可持续生态,最终将离散微观史料转化为国家记忆工程的基石。
(陈向科,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陈睿,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