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信用票据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2025-08-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共产党信用票据”是党领导人民政府在借贷活动中发出的凭证,属于政府信用票据。依据借贷形式不同,可分为公债券和非债券形式的借贷凭证。依据借贷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债券或国家债券、地方债券。依据借贷对象国别范围不同,可分为国内债券和国外债券。这些信用票据的发行,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整理、研究党的信用票据史资料,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党的财政史、金融史、经济史研究,也可为当前我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历史镜鉴。

  史料整理卓有成效

  中国共产党信用票据史资料整理成果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顺利发行,财政部、各地方政府或公债推销委员会、高校等分别编辑出版了债券资料汇编、知识问答、宣传资料等。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我国成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相关史料整理工作随之沉寂。改革开放后,随着公债恢复发行以及公债规模的逐渐扩大,一批公债券资料整理成果涌现。一是长时段宏观资料整理。《国家债券制度汇编》系统搜集了1949—2003年我国债券制度文献资料,是新中国债券制度系统的资料汇编。《国债政策法规选编》辑录了1949—1990年国债政策相关法规。《国家债券票样册》是公债票据图册代表性成果,收集了1950—2000年国家债券票据图样。《中国债券目录》收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98年发行的债券实物图样。《债券收藏》收录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部分债券图样。二是不同时期微观资料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料主要为票据图册。《中国革命根据地债券文物集》收集、整理了革命根据地数十项公债券的票据图样及发行的基本信息,是这一时期最全面的资料汇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资料有文件汇编、宣传手册等,如《一九五五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有关文件汇编》《一九五七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问答》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资料除了文件汇编、工作手册外,债券类别由内债拓展到外债。《债券管理文件选编》收集了1981年至1991年国家债券发行制度、办法。《国库券还本付息文件汇编1981—1984年》收集了国库券还本付息工作的文件规定等。在外债资料整理方面,《外汇外债管理工作手册(1979—1989)》收录了外债管理政策文件。《中国外债报告》整理了2001年至2019年中国外债总体情况、结构、流量、资金投向以及外债与国民经济对比的有关指标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现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料。《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文件汇编》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法律法规汇编》分别对2014年至2021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相关政策文件、法律法规进行了收集整理。

  研究成果逐渐丰硕

  关于党的信用票据史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学者就开始予以关注。1956年,邓子基编著《两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公债》,回顾了我国过渡时期的国家公债发行情况。改革开放后,随着公债规模的扩大,相关研究逐渐涉及党史、经济史等诸多领域。

  宏观研究成果显现。《公债经济学:公债历史、现状与理论分析》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的公债发行状况。《中国公债学说精要》对中国公债历史、公债思想的源流进行了梳理。《中国共产党公债政策的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公债政策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公债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一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公债政策历史演进进行了阶段划分。《新中国政府债务70年》梳理了新中国政府债务制度的演进和变迁。

  专题研究范围扩大。一是不同类别公债研究均有覆盖。《新中国国债研究》对国债发行历史、现状及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70年:历程、现状与展望》《新中国70年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与治理经验》对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历程进行了回顾和阶段划分。《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卷4《新中国外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新中国外债情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二是不同时期公债研究均有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债政策研究》是目前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公债政策较为系统的专题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城市政治动员网络的初步尝试——上海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论述》和《上海私营工商业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分别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进行了回顾。《国库券发行七年的反思》《我国国债发行40年:演进历程、主要成就与发展建议》等文章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国库券、国债发行进行了回顾。三是公债市场、公债思想、公债个案研究成果陆续呈现。《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简史》是回顾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史的第一本专著。《我国国债市场的回顾和展望》对1996年国债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四是地方公债史研究备受关注。《1949—1950年东北两次公债发行研究》《1960年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述略》《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初探(1959—1961)》分别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地方经济建设公债政策进行探讨。《中国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历程问题研究》考察了中央转贷地方、中央代发地方债、地方自行发债试点的演变进程。

  研究视角趋于多样。一是制度变迁或法制建设视角。《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革命根据地票据研究(1927—1949)》《建国以来三次发行地方债券的历史考察——以财政体制变迁为视角》分别从制度变迁、财政体制变迁视角对公债进行了分析。二是央地财政关系视角。《财政分权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变迁》从财政分权的视角指出,中央政府始终主导着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的变迁方向。三是国家治理视角。《国家治理视域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演进及启示》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具有类似“补丁式”的演进特征。

  资料整理与研究展望

  党的百余年信用票据史资料整理与研究成绩斐然,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史料整理还是专题研究,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是加强全面、系统的史料收集和整理。从已出版的史料来源看,大多是从政府发布的文件中整理所得,不少档案资料、报刊资料、媒体宣传资料等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反映领导干部、人民群众在信用票据发行过程中鲜活表现的史料整理尚不充分,需要更明确概念、更广阔范围、更大规模、更宽视野、更多渠道地收集相关史料,形成系统的史料汇编。二是加强各时段、各类别、典型个案、票据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对新时代党的信用票据发行成就进行回顾和总结,对外债发行、国库券、地方债券、非债券形式的信用票据等债券类别多加关注,对具有重要影响、典型意义的信用票据个案深入研究,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信用票据思想进行分析。三是将党的信用票据史研究与资政育人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信用票据既是珍贵的文物资源,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张信用票据都蕴含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努力探索的鲜活故事,体现着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要充分挖掘党的信用票据的资政育人功能,展现信用票据及其背后的故事、蕴含的伟大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信用票据史资料整理与研究”(22&ZD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武雪彬(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