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和效法前朝故事,为现实政治施为寻求资治镜鉴,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特点。宋朝建立后,追慕汉唐盛世,尤其重视对汉唐故事的效法。《郭子仪传》在南宋高宗朝的阅读和郭子仪故事的讲述,就是其中一例,从中可窥见宋廷节制武将的政治含义。
“爱君体国”的典范
建炎四年(1130)八月丁丑,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因守江有功,易镇武成、感德节度使。宋高宗晓谕臣僚曰:“世忠不亲文墨,朕方手写《郭子仪传》欲付卿等,呼诸将读示之。”帝王亲笔翰墨,自然非同一般。高宗借此要表达何种意思?从赐韩世忠的奖谕诏可见一斑:“朕惟唐之名将多矣,独郭子仪巍然以功名始终,岂非以其谦畏自将,有爱君体国之诚心故耶。”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历经玄、肃、代、德四朝,身居要职,屡建奇功。安史之乱后,出任朔方节度使,收复两京,后又结盟回纥,击败吐蕃,守边固疆。郭子仪对李唐王室虽有再造之功,但洞晓为将之道,《新唐书》称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在历朝武将中,战功卓著而又尊崇朝廷者,郭子仪是一个典范。宋高宗的诏令对郭子仪的骁勇与谋略并未着墨,而是突出强调其“谦畏”与“有爱君体国之诚心”,这是高宗令诸将“读示”的重点所在。以郭子仪故事做好铺垫后,高宗转向对韩世忠的赞许:“屡立战功,计安宗社,而每怀兢慎,虑涉非彝,知天下之至公,合古人之大节。”
韩世忠是南宋抗金名将,为宋廷立下汗马功劳,其御外敌、安社稷之功绩自然受到朝廷的赞赏,但高宗特别指出的是其“兢慎”之处。诏书称他“知天下之至公,合古人之大节”,即他对中央和高宗的尊崇。高宗君臣围绕《郭子仪传》的举动,不啻一场意义指向鲜明的精彩表演。高宗手书《郭子仪传》并赐予武将阅读,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即为当朝武将树立“爱君体国”的典范,倡导武将效法。
以郭子仪为武将楷模,在南宋高宗朝大臣中不乏其人。吕颐浩曾言:“近世将帅事上尽忠、持军严整而又循规矩、道礼法者,莫如郭子仪。”在武将的优秀素质中,“持军严整”与治军作战有关外,“事上尽忠”“循规矩”与“道礼法”均强调武将对帝王和朝廷的尊崇。吕颐浩建议,缮写《郭子仪传》,抄录十余册,颁赐武将,“使之阅视,亦动激之一端也”。这正是朝廷对武将“事上尽忠”的要求和期待。
“知尊朝廷如子仪”
宋高宗君臣将郭子仪树立为当朝武将效法的楷模,是赵宋祖宗家法影响下控驭武将和加强集权统治的需要。
节制武将权力是赵宋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早在北宋立国之初宋廷就主张“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强调武将之循谨,就是要防范其跋扈难治。在南宋初年宋金对峙的特殊情势下,这一家法受到严峻挑战。宋金战火中,武将力量乘势崛起,成为朝廷挽救危局的坚强依靠。然“诸大将之兵浸增,遂各以精锐雄视海内”,对高宗中央集权形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发挥武将抵御外患的作用,同时又能将其控制在朝廷之手,对统治者而言就是一个棘手难题。武将对朝廷和帝王是否忠诚,是高宗必须解决的问题。故对武将素质的要求就不能只考虑骁勇谋略,听命于中央尤为重要。绍兴六年(1136)十一月,宋廷设法调集各地驻军,大败伪齐,高宗称:“刘麟败北,朕不足喜,而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也。”在此背景下,为当朝武将树立一个“知尊朝廷”的模范,成为高宗君臣整饬军队和政治宣传的重要策略。唐代“有爱君体国之诚心”的名将郭子仪,从历朝武将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武将效法的楷模,此乃宋廷在武将任用中突出强调“尊朝廷”这一准则的公开宣示,有着高宗谋求集权统治的真实用意。高宗君臣在处理武将关系时频频讲述前朝的郭子仪故事,其原因即在于此。
随着形势的变化,在宋金议和与收兵权的关键时刻,郭子仪故事再次登场。绍兴十一年正月庚戌,淮西宣抚使张俊入见,高宗发问:“曾读《郭子仪传》否?”张俊“对以未晓”。史臣在记载此事时曰:“先是,韩世忠易两镇节钺,上手写《子仪传》遍赐诸将,至是十年矣,故复以问俊焉。”显然,高宗手书《郭子仪传》赐武将,并非一时兴致所至,十年之后旧事重提,只不过高宗此次问答的对象不是韩世忠,而是换成了张俊。
对于张俊的不解,高宗做了一番解释:“子仪方时多虞,虽总重兵处外,而心尊朝廷。或有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身享厚福,子孙庆流无穷。”我们将此与《新唐书》对读就会发现,高宗的话实际上是《郭子仪传》“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的照搬。高宗对《郭子仪传》的熟悉程度,于此可见。与《新唐书》不同之处在于,高宗加了“心尊朝廷”一句,而这一点睛之笔恰是他着意要表达的。高宗称:“今卿所营兵,乃朝廷兵也,若知尊朝廷如子仪,则非特身飨福,子孙昌盛亦如之。若恃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飨福,身亦有不测之祸,卿宜戒之。”高宗以古喻今,对郭子仪故事的讲述直接指向当下,为张俊指出两条出路。这对张俊而言,既有诱惑更是劝诫,“戒之”之意,可谓深矣。
谁是“朕之郭子仪”
绍兴十一年四月,宋廷罢武将兵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其中,张俊力赞议和,首纳兵权。四月乙未,高宗下诏奖谕韩世忠、张俊和岳飞:“李、郭在唐,俱称名将,有大功于王室,然光弼负不释位之衅,陷于嫌隙,而子仪闻命就道,以勋名福禄自终。是则功臣去就趋舍之际,是非利害之端,岂不较然著明。”高宗之诏再次援引唐朝故事:同为中兴名将,李光弼与郭子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究其原因,李光弼“不释位”,而郭子仪“闻命就道”,是关键所在。正反两方面的前朝事例,摆在宋朝武将面前。宋高宗讲故事的形式看似简易,但对听故事的武将来讲却并不轻松。“是非”“趋舍”之间,与武将自身福禄攸关,更关乎帝王的集权统治。史家在记载此事时,特别提醒说“意盖有所指也”。高宗对郭子仪故事的讲述,直指朝廷收兵权的要害。
绍兴十二年十二月己卯,已被解除兵权的韩世忠上奏,愿献纳朝廷所赐良田等,以助军储。对此,高宗称“今兵权归朝廷,朕要易将帅,承命奉行,与差文臣无异也”。这一结果的出现,与高宗君臣为武将树立郭子仪这一“知朝廷”楷模的种种努力不无关系。
在南宋当朝武将中,谁是高宗心目中的郭子仪?高宗曾曰:“杨存中唯命东西,忠无与二,朕之郭子仪也。”杨存中是南宋著名武将,史载其年少有志,善射骑,慨然称:“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焉用俯首为腐儒哉!”在宋金战争中,他以勇武著称,历经大小二百余战,身被五十余创,位至少保、少师,恩宠日盛。绍兴十四年四月甲辰,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的杨存中请诣太学谒先圣。对此,高宗称:“学校既兴,武人亦知崇尚,如汉羽林士皆通《孝经》,况其他乎!”此时宋金和议已经达成,以武功起家的高级将领杨存中,随着时局的变化,提出了拜谒太学先圣之请。不同于此前高宗解除韩世忠、张俊兵权时的正面晓谕和劝诫,杨存中的案例折射出时局演变下武将的因应之策。高宗对杨存中的评价,并未从谋略、骁勇与战绩着眼,而是强调他对朝廷“忠无与二”,此为高宗将他视为当朝郭子仪的关键所在。
要之,《郭子仪传》的阅读和郭子仪故事的讲述,有着宋高宗节制武将和集权统治的用意。将前朝往事作为当朝施为的参照与“镜鉴”,正是其真实目的所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记忆与10—13世纪中国多民族国家认同研究”(22VRC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