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史视角看西周一个世官家族

2025-02-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50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微观史范式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有助于史学研究的细化。在先秦史领域,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对西周畯簋铭文中蕴含的畯家族的历史进行探索,就是一个不错的微观史研究案例。
  畯簋为周懿王时期器物
  吴镇烽编著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公布了很多重要的青铜器材料,其中不少为此前所未见。因此,该书很快成为商周史和青铜器研究领域重要的资料书籍。
  该书收录的编号5386的青铜器名为畯簋,系首次公布,有铭文但无器形。这件簋并非科学发掘品,而是由某收藏家私人收藏。其出土地信息、地层关系和同时出土器物的情况,现已不详。
  庆幸的是,畯簋上面有长篇铭文,这为我们认识其器主及背后的历史问题提供了依据。铭文如下:
  唯十年正月初吉甲寅,王在周[般]大室。旦,王格庙,即位,瓒王。康公入门,佑畯立中庭,北向。王呼作册尹册命畯,曰:“甾乃祖考猷有功于先王,亦弗鄙乃祖考,登里厥典,封于服。今朕丕显考恭王既命汝更乃祖考事,作司徒。今余唯申先王命,汝总司西偏司徒,讯讼,取十锊。敬,勿废朕命。赐汝鬯卣、赤巿、幽黄、攸勒。”畯拜稽首,对扬天子休,用作朕烈考幽叔宝尊簋,用赐万年,子子孙孙其永宝。
  根据语境,簋铭“亦弗鄙”的主语当为“先王”。“汝总司”前应有一动词,当为“命”。
  在铭文中,命令作册尹册命畯的“王”是时王。从其称“朕丕显考恭王”来看,他是周懿王。由此可见,畯簋是周懿王时期的器物。“先王”出现两次,其中第一个“先王”指早于恭王的穆王或昭王,第二个“先王”是指周恭王。“亦弗”之后、“乃祖考”之前的一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朱凤瀚《关于西周金文历日的新资料》(《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6期)隶定为“望”字。根据拓片中的字形,它应为“啚”,即“鄙”字(周宝宏:《畯簋铭文考释》,《中国文字研究》第20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铭文中的第一个“今”,应训为“故”(李学勤:《畯簋铭文读释》,《出土文献》第8辑,中西书局2016年版)。
  畯簋铭文佶屈聱牙,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幸运的是,朱凤瀚、周宝宏、李学勤三位先生已经做过很好的考释和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畯祖和畯父担任司徒
  “世官”即指一个家族不同代际的成员在不同时期担任官职,而“世官家族”指那些连续三代或三代以上担任官职的家族。在畯簋中,畯的祖、父和他本人都担任周王朝的重要官职。这个家族的三代人生活于周昭王、周穆王、周恭王、周懿王时期,可见畯家族是西周中期的世官家族。畯簋铭文为我们认识该家族三代人的人生故事提供了依据。
  首先来看畯祖。虽然铭文前段概括性地说“先王”,但是畯的祖、父作为年龄相差较大的两代人,生活的具体王世也不相同。畯父应当生活在早于周恭王的周穆王时期,而畯祖应当生活于更早的周昭王时期。
  从畯簋铭文可以看出,过去人们都认为畯祖低贱,那么他当时并没有担任官职,地位也比较低下。后来,他因为有功,被周昭王提拔,负责整顿典册事务。这个时候,畯祖实现了从平民到官员的身份转变,他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被提拔后,畯祖的职务并非一成不变,他后来还晋升为级别更高的周王朝重要职官“司徒”。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畯祖是一位卓越之人。他虽然出身低贱,但是靠着自身能力建立了功勋,并被提拔担任官职。在这一过程中,畯祖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都是可以想见的。畯祖的卓越之处还表现在持续奋斗、不断追求进步方面。他被提拔后,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继续奋发有为,通过积极表现和卓越功绩,最终担任了“司徒”职官。
  畯父就是铭文末段的“幽叔”。西周时期有“伯、仲、叔、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的兄弟排行,如此看来,“幽叔”并非畯祖的嫡长子,其上面还有兄长“伯”“仲”,下面可能还有弟弟“季”。畯祖让三子“幽叔”来继承职位,而不是让嫡长子“伯”来担任,大概因为“幽叔”在诸子中最具贤能。畯祖之所以这样做,可能在他看来,让“幽叔”任职可以更好地完成周王朝交予的事务,从而可以保持家族的职务、权势。与当时盛行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畯祖让贤能的、非嫡长子的畯父来继承自己的职务,是畯祖的卓越、睿智和魄力的又一体现。
  在畯家族三代人中,畯祖的人生历程特别值得关注。他起初地位低贱,没有任何官职。但是后来因为有功,被周王“登里厥典,封于服”,即任命为官员,实现了从平民到官员的转变。这种情况在西周时期因为少见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再看畯父。畯父作为第二代人,其时代晚于畯祖,可能生活于周穆王时期。畯父在被任命之前,其地位仍是低贱的,并没有随着畯祖的任命而获得提高。畯祖建立的功勋为他的家族赢得了“世官”资格,所以畯父可以继承官职,其任职历程要比畯祖容易得多。
  畯父后来升迁到了畯祖的职位“司徒”。这是西周世官家族传承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如师曾循着与祖、父同样的路径,从管理“小辅”晋升到管理“小辅眔鼓钟”,再升迁到管理“辅”。总体来看,畯父身上并没有发生新的变化,基本是循着父亲的轨迹任职。他并没有新的功业和突破,只是守住了家族的官职。据此,我们可以判断畯父是一位能力普通、不甚突出的守成之人。
  畯本人的地位更高
  最后看畯本人。他在周恭王时被任命为“司徒”。他并非从家族最初的职务“登里厥典,封于服”开始任职,而是直接担任较高职务“司徒”。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畯有未见于记载的其他功勋。我们可以推断畯本人像其祖一样,也是一位贤能之人。
  到了周恭王之后的周懿王时期,畯被任命来管理周王畿西偏的司徒和讯讼事务。这个职务比之前的“司徒”权限更大、职位更高,即是说,他获得了晋升。
  畯接受册命时的佑者为“康公”,按照册命金文的一般规律,康公同时也是畯的上司。康公是周王朝非常重要的卿士,曾经在册命仪式上担任郃夗的佑者。这说明畯家族此时已与周王朝的一些重要人物发生了联系,地位越来越高。畯的重要地位还体现在,他的“十锊”俸禄远高于一般大夫的“五锊”俸禄。
  总之,畯簋为我们认识畯家族这个西周中期世官家族三代人的人生故事提供了依据。他们的人生之路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激流不断、精彩纷呈;有的宽阔安静、寡淡少趣。我们甚至可以窥视他们的人格世界,推断出他们各自的能力、格局、个性等。这些都为深入认识金文和西周史提供了可能。
  畯祖因其功绩而为整个家族赢得了世官资格,反映出西周贵族家族真正的核心在于关键的代世和个人。畯家族从低贱阶层跃升为贵族,也说明西周贵族并非固定不变的一群人,而是处于变动之中。
  遗憾的是,畯家族三代人更为具体的人生故事,即“微观史”通常所谓的从生到死的完整历程,在铭文中并未记录。这样的缺憾,但愿能在对其他先秦人物的研究中得到弥补。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组成单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周学军(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