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实现了辽阔疆域的“大一统”格局,其疆域东起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西到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疆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同时,实现了对人口规模巨大国家的管理。稳定的政治环境、富饶的国土、宽容的民族政策和玉米等耐旱高产农作物的推广,使得清朝人口激增,达到4亿人口规模,对如此大体量的人口进行管理,考验着清政府的智慧。清朝实现了经济繁荣,在广袤的“大一统”版图之下,基本做到了经济的国内大循环。在晋商、徽商等商帮的推动下,依托长距离货运,广大边疆地区也被纳入经济大循环之中。到清代中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涵盖广阔、运作自如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清朝治理成绩渊源有自,而“清承明制”功不可没,实为国家治理之根本所在。“清承明制”主要表现在思想和实践层面继承明朝的国家治理经验,逐步推行并予以创新。
思想层面:继承和发展中央集权思想
清朝诸帝大多推崇明太祖朱元璋。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帝在六次南巡中,均致祭明太祖陵,五次亲谒行礼致祭,并御书“治隆唐宋”。乾隆帝在六次南巡中,亦效仿其祖康熙帝,拜谒明太祖陵,行三跪九叩礼,并御书“开基定制”。尊崇朱元璋的背后,是清朝诸帝对明代高效的中央集权治理经验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这一点为清朝借鉴并发扬光大。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命纂《历代职官表》。他认为,无论是丞相还是大学士,其发挥正向作用的关键是“人主太阿不移”,强调君主集权。所以,清朝仿明制,不设丞相,而是创立军机处,君主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明太祖在位时,命编纂《皇明宝训》,此后各朝编纂《宝训》成为定制。这一做法为清朝所继承,前一个君主故去后,新皇帝为其编纂《圣训》,主要是辑录皇帝训政言论,举凡政治设施、用人行政、经济措施、民族关系等,靡不备焉,主要为教化后世子孙和臣民。《大清十朝圣训》包括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十位帝王。
明太祖为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曾建立基层教化制度。《明太祖实录》记载:“上命户部下令天下民,每乡里各置木铎一,内选年老或瞽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里所要宣传的六句话,就是后来流行天下的“圣谕六言”或“圣谕六条”。清朝为了恢复和强化传统的社会秩序,继承明朝的基层教化思想,也大兴教化。顺治九年(1652),将明太祖的“圣谕六言”颁行八旗及各省。康熙帝继续加强教化,康熙九年(1670)向全国颁布了“上谕十六条”,即“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实为对明太祖“圣谕六言”的继承和发展。雍正帝则进一步阐发,对“上谕十六条”逐条加以解释,形成《圣谕广训》,雍正二年(1724)颁行天下,并在全国大力开展宣讲活动。为便于宣讲,各地还出现了对《圣谕广训》的白话解释本,且种类繁多,形成了清朝很有特色的基层教化政治。
实践层面:践行和创新传统治理制度
清朝诸多制度创新,大多渊源有自。例如皇位继承制度,虽有秘密立储之发明,但其实质仍是皇位代际传承;又如设文馆,后改为“内三院”,辅佐皇帝处理中枢事务,入关后仿明朝设内阁。另外,诸如题奏本章制度、科举制度等,均承袭明朝。就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而言,清朝承袭明朝的六部制度、地方督抚制度和边疆因俗而治制度最为突出。
第一,在中央设置六部,提高管理效能。清朝入关前,随着汉人、蒙古人归附日多,对其如何管理成为大问题。后金采取的办法是仿效明朝,建立六部,依照《大明会典》施行,后根据情况有所损益。清朝定鼎北京后,留用归降明臣,六部衙署与机构设置大抵遵依明制。
第二,在地方管辖上,继承明朝传统政区体系。明初废行省,在地方设置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理财政民政、军政、司法监察。其中,布政使司习称为“省”,明朝设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统领各府州县。明中叶以后,因地方战事频仍,明廷于地方遍设总督与巡抚,统领地方事务,其辖区也渐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以外的一套新型的准政区。易代以后,清朝几乎全盘继承了明朝在地方的督抚以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制度,并逐步使督抚辖区与布政使司辖区一致,推进省制改革,正式以督抚为一省之长。在继承明朝政区制度体系之外,清朝还进行了取缔属州、将明朝起源的厅制正式置为政区以及将卫所归并州县等改革,理顺了政区层级,更便于地方治理。
第三,在边疆地区承袭明制,因俗而治。清初在边疆地区的施政,很能体现“清承明制”这一特点。例如,清初,云南基本上秉承了明朝旧制,凡事皆按《大明会典》所载之例进行设置。在清朝刚刚平定云南之时,户部尚书王弘祚就提出要仿明故事,选重臣驻镇云南,这样才能取得“居重驭轻”“以建威消萌”之功效。其后,洪承畴又上疏言:“惟云南尤为险远,土司种类最多,治之非易。故前元朝用亲王坐镇,明朝以国公沐英世守,乞敕议政王、贝勒、大臣为久长计,留兵驻镇,俾边疆永赖敉宁。”朝廷乃令“平西王驻镇云南,平南王驻镇广东,靖南王驻镇四川”。吴三桂镇滇局面至此形成,此为清初在云南最大的“承明制”。
对于土司制度,清朝基本上沿袭了明朝政策。顺治十六年,湖广总督李荫祖在“塘报土司投诚事”中,就湖南的上溪、南渭、施溶三个土知州投诚后如何安置事宜疏请礼部定夺时,礼部“照《(大明)会典》议覆”,按照明朝赴京袭职之例进行。顺治十八年,云南巡抚袁懋功在题为“请庇土舍,俾酋属之归戴益久事”时认为,在明朝统治云南数百年间,由于地方统治者对土司政策执行正确,所以“土司土府焚香顶戴,沐氏之世保兹土有由来也”。因此,请求“一切土舍应照沐氏教养法就学泮池”,要求土官子弟仿明朝沐氏教养法,“凡应承袭世职者,许令就学”。
在西藏,清朝皇帝仿照明朝,册封达赖喇嘛。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喇嘛在众多蒙藏官员陪同下,赴北京朝见顺治帝。清廷封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这一称号为仿照明朝册封西藏喇嘛而来。顺治帝把明末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送给达赖喇嘛的封号又封授一次,有收束权力之意,即达赖喇嘛的封号只有经过清朝皇帝封授方为正统。
总之,清朝实现了全方位的“大一统”格局,人口繁盛、经济繁荣,其要在“承明制”,实为清代国家治理的根本所在。在思想上,清朝主要承袭了明朝高效统一的中央集权思想和重视基层教化思想;在制度上,沿用六部,在地方上采用督抚体制,继承省府州县政区体系,在边疆地区因俗而治,提升了治理效能。清朝承袭明朝基本政治制度,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既对明朝制度进行延续又有清代特色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从而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新阶段,有利于实现、巩固和维护“大一统”格局,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有效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